習慣的力量_心得 6.健康,離不開良好的飲食習慣
-
6.健康,離不開良好的飲食習慣
美國《新聞週刊》專欄作家、醫學博士迪恩·奧尼什講述他和加州醫學院的同事們進行長達30年的跟蹤研究關於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健康的飲食結構會給人帶來的很多好處。
在他們的研究中,采用了高技術的手段來評估健康的生活方式會給人帶來哪些明顯的好處,這些手段包括最先進的高科技定量冠狀動脈x射線拍照技術及心臟掃描技術,來證明其實往往很簡單和低成本的改變舉措就能夠帶來意想不到的大收穫。
很多人經常以為要想身體好就得多吃貴重的營養品或是保健食品或是購買昂貴的健身器械來鍛鍊身體。但實際上我們每天在生活裡做出的最簡單的選擇,往往更對我們的健康起著直接的作用。這些選擇包括吃什麼,如何應對壓力,是否吸菸,鍛鍊時間長短以及人際關係如何,這些因素會對我們的健康甚至性命產生極大的影響。
研究者們在研究中發現,對生活方式的全麵改變也許可以遏製心臟疾病、前列腺癌、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高膽固醇以及其他血管疾病的發生,健康的生活習慣會讓人們遠離這些疾病的困擾。研究者們還發現,一旦向好的方向改變你的生活習慣,大多數人會感覺越來越好,而不是越來越糟,而且感覺好轉的速度也要比你想象的快得多。
他們的研究結果已經在多家知名的醫學雜誌上發表,並已經幫助很多人找到了改變他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好方法。研究者們曾記錄下了很多人在改變生活習慣之後身體變得更健康,體重更標準,更美麗同時還節省了更多用來看病的花費。
在這段時間裡,研究者們確定了可以鼓勵他人在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上做出改變並能夠保持下去的真正有效的途徑,下述就是在這次理論加臨床研究中做出的七大發現。
1.人們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是飲食結構,但你越注意這種方式或是結構的健康和科學性,你就會感覺更好、麵容更漂亮、身材更標準。
最重要的是你的整體生活習慣,如果某一天你躺在沙發上大吃薯片,第二天你應該多鍛鍊一下。如果你冇有時間冥想20分鐘,那你就冥想1分鐘,因為持續性較之鍛鍊時間的長短更重要。研究顯示,那些飲食情況整體來看最健康的人往往是那些偶爾也會放縱一下自己的人。
如果你不想得心臟病或是想防範自己患上癌症,那麼你可能需要對你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進行大幅度的改變。如果你想降低血壓或膽固醇,你可以在開始時在飲食和生活習慣做出較為溫和的改變,如果這對於你實現自己的目標已經足夠了,那很好,如果不行,那再考慮做出更大的改變。
大多數美國人都是高膽固醇,最初他們被建議遵照美國心臟病研究協會和美國膽固醇研究協會的建議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對於一些人來說,這已經足可以起到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卻並不奏效。很多人於是被告之:“抱歉,看起來僅僅是改變飲食對你並不奏效。”接下來這些人被建議購買一些降膽固醇的藥,他們被告之他們需要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一直服用這些藥物。而在現實生活當中,大多數人都可以在並不需要吃藥的前提下通過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來漸漸使自己變得更健康。
2.大多數人與其說更希望自我感覺健康,還不如說希望感覺能夠控製自己的生活習慣或是飲食習慣。
如果你告誡他人:“吃這個不要吃那個,不要吸菸”。那彆人可能會立即去做不讓他們做的事。這是人的本性。就像有人告訴你“不要去吃那個蘋果”,而你也許會反而更想去嘗一下。
如果你正在節食減肥,你會感覺受到限製不自由,你遲早會堅持不下去。所以,提供更多的選擇往往效果會更好,如果你認為每天自己可以選擇想吃的食物或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你就會更容易地適應這種改變。
3.你的飲食習慣與你吃的食物同等重要。
如果你一邊看電視、一邊與他人聊天或是一邊閱讀還一邊不停地吃東西,你可能並不知道自己這一頓飯都吃了什麼。飯後盤子是空了,你隻是增加了身體裡的熱量但卻冇有享受到美食。相反,如果你能夠專心致誌地吃飯,你就會發現自己很容易就產生了愉悅感。即使是一小塊黑巧克力也許都會帶給你特彆的快感。
如果你在吃飯時足夠專注,你就會注意到不同的食物對你的影響是不同的,有的影響很好,有的影響就不好,更健康的食物會讓你感覺更有活力,頭腦更清醒,而不太健康的食物就會讓你感覺昏昏欲睡、疲倦勞累。這些通過你自己的體驗就能夠感覺得到。
4.讓他人領略生活的樂趣會比讓他人改變生活習慣更好。
試圖嚇得彆人改變並不會奏效,告訴他人如果他們過多地吃夾有乾酪的三明治就會得心臟病或吸菸就會得肺癌並不一定有用,激發他人改變的動因是威嚇,這往往收不到成效。在威嚇他人做出改變否則就會生病或是死亡這種前提下試圖說服對方往往是難以成功的。為什麼?因為這聽起來太嚇人了。大家都知道有一天我們會死,還冇有人能夠長生不死,但誰願意想這件事?即使是那些患有心臟病的人也往往會僅改變幾個星期的時間然後就又回到了他們以往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上。
同樣的道理,所謂的防範舉措也會讓大多數人感到無聊,對某人說他們可能活到86歲而不是85歲,這種激勵意義不大,如果他覺得生活無趣,活得再長也冇有意思。他們會問:“我是能夠更長壽還是看起來我可以活得更長一些?”
你還不如告訴他們,如果改變自己的飲食,他們可能會感覺更好、大腦得到更多的氧氣和血液的補充,他們不會那麼容易睏倦,他們的麵部肌膚也會得到更多的血液供應,皮膚會更加有光彩,皺紋也會更少,他們的心臟也會得到更多的血液供應,他們會感覺更有體力,也不容易患上心臟病等等。這些反而彆人會對飲食習慣會更加註意,更加重視。
5.我們吃的東西與不吃的東西一樣重要。
至少有1000種食物具有抗癌、抗心臟病、抗衰老等作用,水果、蔬菜、全麥、豆類以及魚均富含優質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其他營養物質。這些食物都會讓你感到對身體有益而不是有害。
6.需要解決掩藏在人們的行為下麵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人們通過各種渠道瞭解的資訊往往並不足以鼓勵他們去做出永續性的改變。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也就冇有人會再去吸菸了。我們有必要對更深層次的問題加以分析。在一項研究當中,曾問被調查的人:“你為什麼吸菸?過度進食?喝過量的酒?工作過於拚命、看電視過多或是吸毒?我怎麼不會這樣?”
他們經常會回答說:“因為你不知道這裡麵的樂趣,這樣做可以排解很多壓力和煩惱。”事實上,孤獨和壓抑的確是現代人的通病。如果我們能夠解決這些深層的問題,那麼也許說服他人對自己的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做出改變就容易得多了。
生活是用來享受樂趣的,隻有我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擁有健康去享受生活。醫學研究表明,人體疾病的確與飲食有很大關係。飲食不但是提供人體所需能量和延續生命的手段,也是增強人體免疫力、擁有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麵對美味、豐盛的食物,我們不要光貪圖享受,還要注意養成一個良好的飲食習慣。
不合理的飲食導致“人體垃圾”,進而引發相關的疾病,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共識。儘享美食與健康,是每個人的夢想。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關鍵是主動學習營養知識,努力改變。為此我們要根據自身特點加以選擇,建議采取如下行動方案:
1.定時定量
定時定量的飲食有益於生理節奏的調整,也便於壓力的解除。
2.少食多餐
按過去20年的研究,這是發揮工作能力的上策。白天少食多餐(大約2小時吃一次)可提高代謝率,穩定情緒,保持能量充沛,也不會老想著食物。少食多餐可使胃縮小,從而不至於吃得太多。
3.早餐不可少
為了維持血糖平穩,早餐一定要吃。分量不必多,但營養要夠。
4.不可吃得太飽
太飽一定會懶得動,工作效率必不佳。
5.不偏食
儘量各類食物都吃,長年累月都吃同樣的東西極可能導致營養不良。
6.不要節食
節食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暫時實行的方法,一旦轉回平常的飲食,節食的效果往往又會消失,所以飲食習慣應當恒常。
7.減少脂肪攝取量
營養專家幾乎一致認為,攝取太多油脂有害健康,也影響工作表現。每天攝取的總熱量中,油脂應低於20%,1克油脂的熱量,是1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的兩倍。調理好的食物往往看不出油脂的含量,所以,購買之前應細看說明。
8.避免食用經油煎炸食物,不妨改用焙烤
煎炸食物雖然好吃,卻很難不超過20的油脂熱量標準。
9.儘量選用未加工的食物
即使是新增營養素的強化食品,也不能取代加工造成的營養流失。諸如白麪包和香腸。
10多吃高纖食物
許多研究證實,高纖食物可有效降低直腸癌的患病率,對控製血糖也有利,像水果、糙米和全麥食物等都含有豐富的纖維素。
11.一天喝8杯水
每天要喝8杯水,特彆是早上和晚上要各喝一杯,來補充一晚需要和失去的水分。
12.每天隻攝取少量的鹽
在飲食中,不易攝取過多的鹽分,血壓高者尤其應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