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_心得 7.培養孩子良好的自理習慣
-
7.培養孩子良好的自理習慣
所謂“自理習慣”,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習慣。自理可以包括多方麵的自我管理,比如學習、生活、衛生、勞動等等。
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從學前到小學,是培養孩子自理習慣的關鍵時期。因為這一時期,孩子麵臨著心理上、生活節奏上、活動重心等方麵的轉折。自身角色的變化,使孩子的成長翻開了“新的一頁”,此時,孩子尚冇有形成小學生的固定的行為模式。家長如能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培訓孩子的自理習慣,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家庭應該從哪些方麵入手來培養孩子的自理習慣呢?
1.引導孩子形成自理的意識。
家長一方麵要改變自身對孩子包辦代替過多過細做法,扭轉孩子的依賴心態;另一方麵,要培養和強化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識,從上小學開始就慢慢學會自己管理好自己。同時,在生活中,家長應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堅持自己穿衣、疊被、整理學習用品等,這樣天長日久孩子的自理意識就會不斷加強,自理習慣也會在自理能力的提高中逐步形成。
2.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好的習慣與較強的時間觀念是分不開的。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自理習慣的同時,必須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提高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家長要幫助孩子製定一個家庭作息時間表,督促孩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按時到校上課、按時完成家庭作業,使孩子逐步學會在時間的製約下調整自己的行為。
3.幫助孩子掌握家庭學習的幾個環節。
孩子回家後的學習活動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對於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初,孩子並不知道在家如何學習,這就需要家長的精心培養。家長要幫助孩子掌握學習的四個環節,即複習、作業、檢查、預習。複習就是把當天所學的知識重新過目一遍,找出重點知識;在複習的基礎上,再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課後作業;然後把寫完的作業仔細檢查一遍;最後,把下堂課要學的知識預習一遍,對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通過字典來掌握,對不懂的問題做上標記,以便下堂課上注意聽老師講解。為了幫助孩子掌握這四個環節,開始時,家長必須同孩子一起一步一步地進行。在孩子熟悉並掌握了複習、作業、檢查、預習的方法後,家長要經常對孩子行為進行督促和指導,使其逐步形成穩固的習慣,據有關研究表明,低年級小學生一旦形成“複習、作業、檢查、預習”這樣一個家庭學習的習慣模式,不僅會促進孩子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會對孩子未來的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
4.家長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要培養孩子的自理習慣,家長本身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以,家長應在平時要注意以好的言行影響孩子,為孩子創造一個井然有序的家庭生活環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好。這樣,孩子便會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之中,學到家長對待工作、對待生活的優良品質和好的習慣。
總之,良好的自理習慣是成功的基礎,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是孩子良好習慣的設計者和培育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