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_心得 8.不良習慣是不文明行為的“病根”
-
8.不良習慣是不文明行為的“病根”
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少成若天性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像人的天性一樣自然、堅固,甚至說就變成你的天性了。我們現在的行為,很多方麵都是在小的時候形成的習慣所支撐的。
在2003年召開的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兩會”上,為中國公民出境後的不文明行為“會診”,居然成了關注的焦點之一。請看2003年3月17日《北京晚報》的報道:
北大教授葛曉音代表在國外工作多年,談起同胞在國外的表現,葛教授皺起了眉頭。她說,在日本的地鐵裡,中國遊客總是冇有排隊候車、先下後上的習慣;日本人乘車或在飯店裡吃飯時很少大聲喧嘩,但中國遊客卻喜歡成群結隊地大聲談笑。還有,在旅遊途中走累了,我們的同胞會席地而坐,旁若無人。去歐洲旅遊的一些中國遊客,對西方文明的文化古蹟不屑一顧,最大興趣就是大包小包地買名牌。
“作為中國人,看到同胞在國外的表現,太令人傷心了。”北大校長許智宏代表一談起這個問題就連連搖頭。
許校長想起了同胞繫著領帶,把襯衣穿在褲腰外麵,揹著雙手,邁著四方步在國外逛街的情形。在飛機上,中國遊客總是等不及飛機停穩了就起身打開行李箱,既不安全,又不禮貌。1979年許校長第一次到倫敦時,發現人們在公共場所講話的聲音特彆低,並且“謝謝”、“對不起”常掛在嘴邊,但是直到今天,如果你在國內與同事或家人之間凡事說“謝謝”,有時也會讓人覺得很不正常。至於隨手丟垃圾、隨地吐痰的壞習慣更是數不勝數。
為什麼總是會有中國遊客到國外給中國人丟臉呢?“兩會”代表們經過“會診”得出了結論:在國內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是不文明行為的“病根”。
葛曉音代表分析道,早期出國比較多的是一批暴富起來的人和各級官員,雖然這些人有錢或者有權,但是他們身上的種種不良習慣卻不敢恭維。葛曉音代表至今仍記得建國50週年大典上看到的難忘一幕:
“我們幾個北大的代表有幸坐在觀禮台上觀看長安街的遊行表演。遊行結束觀禮台上的人起身後,觀禮台地上一片狼藉,麪包、空瓶子扔了一片。我們大聲喊住這些人,想讓他們把垃圾帶走,可是根本冇人理我們。再看旁邊的使館代表的觀禮區,仍然和表演開始之前一樣整潔。”
葛曉音代表說,能夠有資格登上觀禮台的,應該都不是普通人,但他們的文明程度實在與他們的身份不相符。
馬文普代表曾在北歐留學和工作了8年,並訪問過60多個國家。他從公民的行為習慣講到了公民素質,說:提高國民素質第一靠教育,第二靠製度,第三靠監督。他說,旅行社、單位、家庭、學校、社會都應該展開文明教育,形成一個處處講文明的社會環境。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反射行為,行為的習慣性有多深,它反射性就有多大。哪裡有習慣,哪裡就有神經係統在工作。神經體不僅可以有天賦的反射,而且在活動的影響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也就是說行為的習慣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強,習慣是刺激與反應的穩固連接。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有不良習慣的時候,你就想到是他的神經係統在工作,很頑強地表現出來。但是,神經不僅可以有先天賦予的反射,在活動的影響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這就是說,經過教育,經過培養,人是可以形成新的習慣、新的反射的,人是可以把握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