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王陽明語錄】

惡人之心,失其本體。——《知行錄》

【語錄精解】

惡人的心,失去了本來麵目。

“良知”是一顆清淨不染的心,一般人理解為一顆“好心”,則有偏頗。有人曾問王陽明:“您說人人都有良知,為什麼有人做好事,有人做壞事呢?”

是呀!如果一個人有好心,怎麼會乾壞事呢?如果冇有好心,說明人人都有“良知”的結論並不正確。

對此,王陽明的回答是:“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惡人也有“良知”,隻是被貪慾矇蔽,失去了本來麵目,所呈現出來的行為便是“不良”,好比一杯淨水,原本可以滋養身體,一旦新增了毒藥,那就要毒死人了。但毒性不是水的本性,惡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後來新增。既然可以新增,也可以清除,水可以通過蒸發重新變成淨水,人可以通過清除貪慾重現良知。

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惡人確有良知,而且“除惡”的過程並不太難:

有一次,唐代高僧空也禪師外出弘法,在一條山路上,突然竄出一群土匪,將刀劍架在他脖子上,索取“買路錢”。空也看著他們,撲嗽嗽地掉下了眼淚。

匪徒們哈哈大笑說:“你真是一個膽小和尚!”

空也禪師說:“我不是因為害怕才流淚,對於生死,我早就不放在心上了。”

“那你為什麼流淚呢?”匪徒們好奇地問。

空也禪師說:“你們一個個年輕力壯,不為社會工作,不憑勞動養活自己,卻在此攔路劫財。我想到你們所犯的罪過,不僅國法難容,將來還要墮入地獄,遭受苦難。我是為你們感到傷心才流淚啊!”

匪徒們聽了,深受感動,竟然拋下貪婪之心,皈依到空也禪師門下,從此變成了虔誠的修行人,心性和行為與往日大不相同。

匪徒自然稱得上“惡人”,為何能改惡向善?因為他們本有良知,以前“失其本體”,後來迴歸正位,並冇有變成另一個人,隻是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王陽明的思想,深受佛家的影響,對人性深具信心。佛家提出了“放下屠刀,立體成佛”的觀點,因為人性本來清淨純良,人人都有向善的動機和動力,隻是後天的積染甚深,以至心性不明,墮入無窮的黑暗中,看不見正確的道路,亂碰亂撞,難免會有不恰當的行為,甚至犯下種種過惡。一旦撥開迷霧,心如月明,自然會走向光明的大路。

在生活中,對惡人當存何種態度?《八大人覺經》提出了一個令人感動的觀點:“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那些貧窮的人,以及深陷各種苦惱的人,對世界、對他人必多怨恨,因為他們往往將自己的不幸歸結於他人或環境,帶著怨天尤人的心理,必然犯下種種“惡行”,用言語或行為傷害他人,結下形式不一的“惡緣”,使生活道路變得更加狹窄,煩惱叢生。究其實,他們都是一些可憐的人,是一些值得憐憫的人,與其記恨他們,厭憎他們,不如“佈施”一點愛給他們,也許你的愛能點燃他們心中的善,從此脫胎換骨,變作“好人”。

事實上,讓一個“惡人”變成“好人”,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慈善活動,遠勝於你向希望小學捐資一百萬元。然而,要做到“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確實很難很難,但生活中也不乏有此“菩薩心腸”的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支部隊在叢林中與敵軍相遇。激戰後,安德森和一位戰友與部隊失去了聯絡,而且迷了路。兩人來自同一個小鎮,以前就是好朋友。現在同陷絕境,他們互相鼓勵,互相扶持,在叢林中艱難跋涉。十多天過去了,他們仍未走出叢林。一天,他們打死了一隻鹿,依靠鹿肉又艱難地度過了幾天。最後,他們隻剩下一小塊鹿肉,背在安德森的身上。他們饑腸轆轆,卻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饑的東西。

這天,他們與一小股敵人遭遇,經過一番槍戰,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人。走在前麵的安德森以為脫離了危險,鬆了一口氣。冇想到,就在這時,隻聽一聲槍響,他中槍了——幸虧傷在肩膀上!戰友惶恐地跑過來,抱著安德森,淚流不止,並撕下自己的襯衣替安德森包紮傷口。

晚上,那位戰友一直唸叨著母親的名字,兩眼直勾勾的。他們都以為熬不過這一關了。儘管饑餓難忍,可他們誰也冇動最後一塊鹿肉。幸運的是,第二天,他們被友軍發現,脫離了危險。

30年後,安德森說:“我知道誰開的那一槍,他就是我的戰友。當他抱住我時,我碰到他發燙的槍管。我怎麼也不明白,他為什麼對我開槍?但當晚我就寬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活著回去見他的母親。此後30年,我假裝根本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戰爭太殘酷了,他母親還是冇有等到他回來,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來,請求我原諒他,我冇讓他說下去。我們又做了幾十年朋友,我寬容了他。”

那位士兵竟然為了一塊鹿肉,謀殺自己的戰友,其行為令人髮指。但他很快悔悟,替戰友療傷,可見良知未泯,隻是一時“失其本體”。何況,在死亡的威脅下,人的正常心理早就受到了破壞,就像人們能夠寬恕一個瘋子一樣,安德森寬恕傷害自己的人,也許出於類似的心理動機。

在生活中,不僅“惡人”會“失其本體”,每個善良的人在一定情境下,都可能“失其本體”,像那位開槍射擊戰友的士兵一樣,做出後悔莫及之事,乃至犯下不可饒恕的罪惡。一個“放下屠刀”後,即可“立地成佛”。不過這隻是針對心境而言,你的心境近佛,但你擺脫不了“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的命運。

跟王陽明學絕學:“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並不認得你是凡人還是佛,所以,一定要緊緊護住“良知”,不要做罪不可恕之事。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