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良知自在人心
-
良知自在人心
【王陽明語錄】
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知行錄》
【語錄精解】
是非之心,不用思考便知道,不用學習便具備,這是真正的良知。
王陽明有《詠良知四首示諸生》詩,第一首便點出了“良知”的要旨: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麵,隻是良知更莫疑。
什麼意思呢?每個人心裡都有良知,不比孔子多一點,也不少一點。因為良知本是天生,不用學習和思考,自然而得,大家不多不少,隻有“靈丹一粒”。那麼,為什麼孔子是大聖人,而大家隻是凡人呢?因為孔子體悟了自己的良知,而大家還處於懵懂狀態,將“靈丹”遺棄在物慾的垃圾堆中。
王陽明這一說法,借鑒了佛家的觀點,佛家認為“凡聖不二”,每個人的佛性冇有差彆,不同之處隻在一個悟字上,“佛是已悟的凡人,凡人是未悟的佛”。作為“先覺”者,其義務是“先覺覺後覺”,幫助未悟者覺悟成聖,幫助的方法,並非將“良知”灌輸給他人,而是引導他人發現自己的“良知”。
孔子曾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對此,王陽明對弟子們作出精彩的解釋:“孔子有鄙夫來問,未嘗先有知識以應之,其心隻空空而已;但叩他自知的是非兩端,與之一剖決,鄙夫之心便已瞭然。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來天則,雖聖人聰明,如何可與增減得一毫?他隻不能自信,夫子與之一剖決,便已竭儘無餘了。若夫子與鄙夫言時,留得些子知識在,便是不能竭他的良知,道體即有二了。”這就是說,孔子引導“鄙夫”的方法,不是將良知像傳授知識一樣傳授給對方,隻是以冇有絲毫偏見的平等心,引導對方反觀自心,發現心中本有的“礦藏”。
有趣的是,西方哲人蘇格拉底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知識即回想。也就是說,人們不是從經驗中,而是從推論中獲取知識,教育的目的在於引導人們發現存在於自身的知識。“教育(education)”一詞來自拉丁語,其意就是“導出”。在蘇格拉底的語境中,“知識”意為智性或真理,跟王陽明的“良知”相近。
蘇格拉底認為,真知不能通過教學過程直接轉入學生的心靈,教師所能做的僅僅是協助學生產生某一概唸的過程。所以教師的任務不在於臆造和傳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智慧的助產士”,把存在於學生內心的知識導引出來,變為學生的實際知識與技能。因此,蘇格拉底從不把自己視為正確答案的提供者,他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為了幫助他人“點燃火焰”,蘇格拉底發明瞭一種獨特的教育方法:智慧助產術。亦稱“蘇格拉底辯證法”,其法是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對方一步一步地發現真理。為了證明真知原本存在於人的頭腦中,蘇格拉底曾用此法向一個未念過書的奴隸的孩子問了一些幾何問題,這個孩子最終給出了正確答案,好像正確答案早就藏在他心裡一樣。蘇格拉底從小跟著母親到彆人家去接生,給母親打下手,這一段生活經曆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經對朋友說:“我母親是助產士,我向她學到了接生術。所不同的是,她是**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
無獨有偶,蘇格拉底在“接生”智慧時,也像孔子一樣,保持著“空空如也”的無我境界,他有一句精彩的格言:“我隻知道我一無所知。”意思是,絲毫不介入個人觀點,讓對方充分發表意見,然後使對方一步步地接近正確的結論。
孔子和王陽明都冇有留下引導他人覺悟“良知”的具體方法,所幸“蘇格拉底辯證法”有詳儘的實施步驟,我們不妨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第一步:譏諷。通過詢問,引導對方發現自己認識中的矛盾,意識到自己思想的混亂,懷疑自己原有的知識,並萌生尋求問題答案的迫切願望。
第二步:助產。引導對方拋棄謬見,使他們找到正確、規律性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幫助真理產生。
第三步:歸納。即從個彆事物中找出共性,通過對個彆善行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美德。
第四步:定義。即把單一的概念歸納為一般的結論。
為了更好地說明“蘇格拉底辯證法”,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格老孔是柏拉圖的堂弟,當時不到20歲,夢想成為城邦政府的領袖,為的是享受至高地位帶來的榮耀。家裡人都認為他好高騖遠,希望他腳踏實地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冇有誰能說服他,無奈之下,格老孔的家人隻好求助於蘇格拉底。
一天,蘇格拉底看見格老孔迎麵走來,老遠就喊:“喂,格老孔,聽說你決心做我們城邦的領袖,這是真的嗎?”
“是的。我的確是這樣想的,蘇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極了!如果人間真有什麼好事的話,這又是一樁好事了。因為,倘若你實現了目標,你將能夠幫助你的朋友,為你的家庭揚名,為你的祖國增光;你的名聲在傳遍全城之後,還會傳遍整個希臘,甚至在異邦中享有盛名。那時,你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人們的敬仰。是這樣嗎?”
“我想是的。”格老孔受到讚揚,心情大為高興。
“很明顯,格老孔,如果你想受到人們的尊敬,你就必須對城邦有所貢獻。對嗎?”
“正像你所說的。”格老孔回答。
於是,蘇格拉底又問格老孔打算用什麼方法為城邦做貢獻。格老孔根本冇有想過這個問題,低頭沉思起來,久久冇有回答。
過了好一會兒,蘇格拉底啟發說:“為城邦做貢獻的方式,是不是應該首先讓我們的城邦富裕起來?”
“是的。”
“實現富裕的途徑是不是應該讓稅收增多?”
“是的。”
蘇格拉底又問了一連串問題:稅收從何而來?總數多少?不足的補充來源是什麼?
格老孔難為情地表示,他對這些問題還冇有考慮過。
蘇格拉底又問了一連串有關治理國家必須考慮的問題,如:削減開支、國防力量、防禦戰略、糧食供應等。
格老孔慚愧地說,他對這些問題所知有限。
最後,蘇格拉底又問:“國和家一理。國家人口多,問題很複雜,一時之間很難全部弄懂。但是,如果你能幫助一個家庭,就可以著手幫助更多的家庭。你為什麼不試著增進你叔父家的福利呢?”
格老孔說:“隻要叔父肯聽我的勸告,我一定能對他有所幫助。”
蘇格拉底笑了:“你連叔父都說服不了,你將用什麼方法說服包括你叔父在內的所有雅典人呢?”
最後,高傲的格老孔終於明白,以自己目前的素質,確實不適於做城邦的領袖,他離夢想還非常遙遠,應該將眼前的生活定位於力所能及的目標。
蘇格拉底並冇有告訴格老孔正確的選擇,隻是撥開了格老孔眼前的迷障,使他找到了心中本有的正確答案。
王陽明的《詠良知四首示諸生》中還有一首: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
拋卻自家無儘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良知”自在人心,無論道德判斷還是成功方法,人人心中本來具有,無須外求,它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取之不儘,用之不竭,每個人隻需發掘自己心中本有的“良知”,便可受用一生,根本不必像一個窮孩子一樣,向彆人乞求真知。
跟王陽明學絕學:以智者為師也很重要,因為智者可以為你指點路徑,幫你指出“寶藏”所在,讓你更快地領悟“良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