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第六章 王陽明的交友絕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第六章 王陽明的交友絕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王陽明的交友絕學

有人說:“人生難得一知己。”王陽明從無此歎,他的朋友故舊滿天下,高人雅士,貧人粗客,無所不交。無論窮窘還是顯達,從無孤寂之苦。他是如何做的呢?

朋友相處,常見自家不是

【王陽明語錄】

朋友相處,常見自家不是,方能點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師,不善者亦吾師。且如見人多言,吾便自省亦多言否?見人好高,吾自省亦好高否?此便是相觀而善,處處得益。——《知行錄》

【語錄精解】

朋友相處,經常反省自家的不是,方能點化彆人的不是。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師,不好的也是我的老師。例如看見彆人話多,我便反省一下:自己的話也很多嗎?看見彆人自高自大,我也反省一下:自己也自高自大嗎?這便是相觀而善,處處得益。

常人多有“好高”的毛病,眼睛盯在彆人的缺點上,愈看愈起輕視心,那些成就偉業的人,在他們眼裡全成了小矮子——劉邦是“小痞子”,劉備是“偽君子”,曹操是“小人”,朱元璋是“暴君”,諸如此類。舉凡王侯將相,名家大師,瞧得上眼的冇幾個人。對身邊人,也是如此,老闆有什麼了不起?傻蛋一個;上司有什麼了不起?換個位置我更行。挑剔彆人的缺點,對培養優越感有好處,或許也能增強自信,卻錯過了太多學習他人優點的機會;況且,將自信建立在錯覺上,怎麼可能有真正的自信呢?

王陽明建議與朋友交往,“常見自家不是”,可謂對症的藥。朋友相處,原本是為了交流感情,不是為了比較誰高誰低;朋友相處,原本是為了相互學習、相互提高,不是為了爭論“我是對的,錯的是你”。常看見自家的不足,你就能“缺什麼補什麼”。朋友確實有缺點,“點化”一下也是義務,但是,你首先要讓朋友相信你的真誠。孔子說:“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取信於人才能勸諫彆人改正缺點,否則對方會以為你是在毀謗他。你若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朋友怎麼可能相信你的真誠呢?

有人說王陽明的每一句話都有來源,言下之意,他讀書雖多,發明很少。但從另一麵來說,也可說他融諸家於一爐,自成一格。“善者固吾師,不善者亦吾師”這句話,也許借鑒了老子《道德經》——“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但其取意仍出於《論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兩位聖人的話,都值得玩味。孔子的話,意思簡明:彆人的優點可以學習,缺點也可當作反麵教材。正如王陽明所說:看見彆人話多,我便反省一下:自己的話也很多嗎?看見彆人自高自大,我也反省一下:自己也自高自大嗎?朋友之間相互拿對方當鏡子,把自己打理得耐看一點,不是“處處得益”嗎?

老子的話,含義雋永,繞了好幾個圈,見出一個圓滿的意思。“善人”可以給“不善人”當老師。“善”即好,不僅有善良之意,也有擅長之意。無論德行好,還是學問好、技藝好,都值得彆人學習。“不善人”怎麼會是“善人之資”呢?因為有文盲,老師纔有“生源”,如果大家都是天生聖人,老師隻好離開心愛的教育崗位,去乾點彆的;病人是醫生的“顧客”,如果大家都百病不生,醫生隻好集體失業;強盜是警察的“功勞簿”,如果大家都是老實良民,誰願白給警察發薪水?需求未得到滿足的人是商人的“存摺”,如果大傢什麼都不缺,“萬事不求人”,誰願送錢給商人賺?善與不善,一陽一陰,互求互動,正好構成一個圓滿的、生機勃勃的世界。正所謂“獨陽不生,孤陰不長”,隻有“善人”或隻有“不善人”,將是一個災難。況且,每個人既是“善人”和“不善人”,所以,“善人”用不著輕視“不善人”,否則等於輕視自己;“不善人”也用不著嫉恨“善人”,否則等於嫉恨自己。能看到這點的人,是聰明人,不珍惜“老師”,不重視“資源”的人,“雖智大迷”。

但王陽明的“常見自家不是”,主要談珍惜“老師”,但他辦書院、為官、帶兵,都需要以“不善人”為“創業資源”。

對謙虛的人來說,每個人都有“善人”的一麵,都有資格當自己的老師。曾有人向子貢打聽:孔子的老師是誰?子貢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意思是:文王、武王的道理,冇有掉在地上,都收藏在人們心裡,聰明的人繼承了大道,不聰明的人繼承了小道,孔夫子跟誰不可以學習呢?又何必需要固定的老師呢?

跟王陽明學絕學:人人都有長技、真見,假如每個人都可以做孔子的老師,難道不可以做你的老師嗎?你若認識到了這一點,隨時留意朋友的優點,不僅時有收穫,朋友相處也會融洽多了!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