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學問要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
-
學問要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
【王陽明語錄】
學問也要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當。不然,亦點化許多不得。——《知行錄》
【語錄精解】
學問需要彆人點化,但不如自己領悟,自可一悟當百學。不然,也點化不了那麼多。
做學問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教學,主要學習基礎知識,如識字、算數之類,學到了就有學到的用途,學不到就有學不到缺陷,使不得假。這一階段好比學走路,需要老師扶著、拉著,有時也要放手,讓學生自行;第二階段是幫學,老師主要指點入門路徑,路還要學生自己走。第三個階段是自學,老師主要在關鍵處指點一下,其他全靠學生自學自悟。這一階段才真正稱得上做學問。
王陽明帶的不是小學生而是研究生,所以他要求學生“自家解化”,而自己隻是適時“點化”一下。但是,對程度較低的學生,王陽明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他派季本任南寧教習時,考慮到該地學風不正,寫了一道措辭嚴厲的公文——《牌行委官季本設教南寧》,其中有一些話,可以嚇得學生瑟瑟發抖:“每日拘集該府縣學諸生,為之勤勤開誨,務在興起聖賢之學,一洗習染之陋……大抵學絕道喪之餘,未易解脫舊聞舊見。必須包蒙俯就,涵育薰陶,庶可望其漸次改化。諒本官平素最能孜孜汲引,則今日必能循循善誘。諸生之中有不率教者,時行夏楚,以警其惰。”
那些學生都是二三十歲甚至四五十歲的人,還不知道積極求學,需要老師“拘集”起來,逼著他們學習,如果還不聽話,那就要像對待小學生一樣,“時行夏楚”——打屁股。
這樣的平庸學生當然不值得王陽明親自去教,他公務、軍務繁忙,最多隻能教一些程度較高、“點化”一下就可能開悟的學生。
“點化”的妙用,在於學生進修到一定高度,將悟未悟時,適時點撥一下,即可收“撥開雲頭見月明”的功效,使被點撥者“一了百當”。
僧人從悅禪師是真淨克文的弟子,出外參學時,不離恭敬心,對前輩十分禮敬。有一次,他吃荔枝時,路過清素禪師的視窗,很恭敬地說:“長老!這是從家鄉江西來的水果,請您吃幾個?”
清素很歡喜地接過荔枝,感慨道:“自從先師圓寂後,很久冇有吃過這種果子了!”
從悅問:“不知長老的先師是哪位大德?”
清素說:“是慈明禪師,我在他座下忝為職事一十三年。”
從悅讚歎道:“您十三年擔任艱苦的職事工作,一定得了他的道吧?”說著,將手上的荔枝全部送給清素長老。
清素感激地說:“我因福緣淺薄,先師囑咐我,不許收弟子。現在看你如此虔誠,為這荔枝的緣份,我就破一次例。把你的心得告訴我吧!”
從悅大喜,很真誠地談了一些他學禪的見解。
清素開示道:“世界是佛魔共有,最後放下時,要能入佛,不能入魔。”
從悅一聽,頓然開悟,從此成了高僧。
俗話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從悅到處參學冇有悟道,卻被清素禪師一句話點醒。但是,求學悟道也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冇有那“十年書”的修養,“一席話”的小火星,怎麼能點燃你這顆實心石頭?清素禪師的開示雖然意味深長、極富哲理,一般人冇有從悅的境界,也很難由此悟道。
一般而言,明師不會點化那些工夫不到的學生,對工夫到了的學生,也不一定點化,要留給學生自己去悟,正如王陽明所說,彆人點化,“不如自家解化”,因為那悟道時莫名的驚喜,是求道者最好的報償。
唐代高僧香嚴智閒禪師年輕出家,起初在百丈懷海禪師處參學,他天姿聰敏,博通經典,但始終冇有悟道。百丈大師去世後,他又跟懷海的大弟子靈佑禪師參學。靈佑問他:“聽說你在先師百丈處,學一知十,問十答百,那是因為你聰明伶俐。不過,你這樣學禪,依賴的是理智和對概唸的領會,未必能明瞭生死大事。你能把父母未生你前的根本說給我聽聽嗎?”
智閒茫然不知所措。他把平時看過的書翻遍,還是找不到答案,深感畫餅不能充饑,於是懇求師父開示。靈佑說:“如果我現在為你說破,將來你一定會罵我。況且就算我說了,我的還是我的,不會變成你的。”
智閒很失望,此後他在靈佑門下參學了很久,仍找不到答案,心裡沮喪又氣惱,發誓說:“我再也不學佛法了,寧可做個化緣乞食的行腳僧。”
於是,他辭彆靈佑,到處雲遊。後來,他在南陽國師慧忠禪師墓旁築廬隱居,靠種地養活自己。有一天,他在地裡除草時,撿起一塊瓦片,隨手向外拋去,正巧擊中了旁邊一棵竹子,發出清脆的一響,響聲撞擊著智閒的心,他頓時豁然大悟,靈佑當年提出的問題,在他心裡也變得十分清晰了!
智閒無限喜悅,頓然明白靈佑大師當日不肯為他說破的恩典。於是,他回到住處,沐浴焚香,朝著靈佑住山的方向跪拜禱祝說:“師父,大慈大悲,您對我的恩情勝過父母,如果你當日為我說破,哪有今天的頓悟呢!”
跟王陽明學絕學:許多人做學問,功利性很強,為的是長本事、辦大事、發大財,其實,做學問最大的收穫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那一悟之間,對世界人生洞然明白的驚喜,那馬斯洛名之為“高峰體驗”的妙味,一旦你嚐到了,才知世間功名利祿皆微不足道;你若悟境極高,甚至會像佛祖那樣,“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