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學小技,通大道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學小技,通大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學小技,通大道

【王陽明語錄】

“雖小道,必有可觀”,如虛無、權謀、術數、技能之學,非不可超脫世情,若能於本體上得所悟入,俱可通入精妙。但其意有所著,欲以之治天下國家,便不能通,故君子不用。——《知行錄》

【語錄精解】

“雖小道,必有可觀”,例如虛無、權謀、術數、技能之類的學問,並非不能超脫世情,如果能從良知上悟入,都可通達神妙境界。但其指向比較單一,想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行不通,所以君子不用它們。

孔子門下的著名弟子子夏曾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意思是說:即使那些小技巧,也有值得一學的地方;為了追求遠大目標,恐怕耽誤在那些小術中,所以君子不願學它們。

子夏這句話,耽誤了後世許多讀書人。

王陽明對子夏這句話作出了新的解釋:“小道”如果契入良知,也可“通入精妙”,隻是專業化比較明顯,用來治理天下國家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君子不用”。

王陽明的“君子不用”或許跟孔子的“君子不器”含意相同,儒家的誌向是“治國平天下”,所以必須成為領導人才,站在領導角度看,孔子或王陽明的結論是正確的,優秀領導往往是“複合型人才”而非“專業人才”。想成為“複合型人才”,後儒所走的路徑就錯了,排斥其他學問,一門心思鑽研儒學,專業化不是太明顯了嗎?到了明清,讀書人甚至專攻八股文章,“專”得可憐,也狹隘得可憐。

王陽明本人是一個“複合型人才”,儒、道、佛無不精研,詩文、武藝無不通曉,“兵家秘籍莫不精究”,難能可貴的是,無論學任何“小道”,他都不是淺嘗輒止,一定會下苦工夫,精通其道。他學書法時,“耗紙數箱,書藝大進”;他學詩時,不僅遍覽古詩詞,經常與人詩作酬和,入仕前還在老家餘姚組織了一個龍泉山詩社,集結了許多詩人、學者共探詩藝。不過,王陽明誌在“治國平天下”,所以他遍學“小道”,卻未迷戀在任何“小道”中。他曾寫過一首詩,可見他對“小道”的清醒認識:

學詩須學古,脫俗去陳言。

譬若千丈木,勿為藤蔓纏。

又如崑崙派,一瀉成大川。

人言古今異,此語皆虛傳。

吾苟得其意,今古何異焉?

子才良可進,望汝師聖賢。

學文乃餘事,聊雲子所偏。

所謂“學文乃餘事”,上承孔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意旨,跟做人做事相比,“學文”隻是“小道”,有時間可以玩一下,冇時間不玩也冇什麼要緊。

事實上,“小道”或“大道”,隻是相對而言,關鍵看你確定的是怎樣的人生誌向,冇有誌向的人無所謂“小道”“大道”,一旦你立定誌向,你就知道什麼纔是你最重要的事,並且不被次要的事所纏縛。

有一個禪宗故事:慧遠禪師年輕時喜歡四處雲遊,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嗜煙的人,同行了很長一段山路,坐在河邊休息,那人給了慧遠一袋煙,慧遠嘗過後覺得味道很好,那人便送給他一根菸管和一些菸草。兩人分手後,慧遠心想:這個東西令人十分舒服,肯定會打擾我的禪修,還是趁早戒掉吧!於是就把煙管和菸草都扔掉了。

後來,他又迷上了《易經》,並且能用《易經》卜卦,卜得很準。他又想:《易經》占卜固然靈驗,如果我沉迷此道,怎麼能全心全意參禪呢?從此,他再也不學《易經》了。

再後來,他又迷上了書法,每天鑽研,小有所成,引來幾個書法家的讚賞。他轉念又想:我偏離了自己的正道,這樣下去,我可能成為書法家,卻成不了禪師。從此他一心參悟,放棄了一切與禪無關的東西,終於成為一位禪宗大師。

在儒生眼裡,《易經》和書法都是很高雅的東西,尤其是書法,是科舉考試的一項重要評分內容,書法不好,幾乎冇有可能考舉人、中進士,可在慧遠眼裡,書法隻是“小道”,不值得花太多精力。任何東西都值得一學,但你不可能同時走兩條路,隻能選擇一條路去走。一個執定誌向,埋頭走自己的路,懂得放棄其餘的人,無疑是聰明人。

但是,無論你立定何種誌向,最好堅持一個宗旨。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仁道”,有一個宗旨貫通著,什麼宗旨呢?孔子自己冇有說,曾參替他做了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王陽明的誌向是學做聖賢,其中也有一個宗旨貫通著:致良知。

誌向定了,就不會走錯路;宗旨定了,就不會做錯事,也就是說,無論遭際如何,你都會無怨無悔地走下去,永不迷惑。

一個人可以確定定何誌向,也可以確定何為宗旨,比如以快樂為宗旨,以助人為宗旨,以創新為宗旨,諸如此類。假如你誌向遠大,宗旨健康,無論學任何“小道”,一旦精通其道,做到極致,都可契入“大道”,大放異彩。歌唱家精通歌道,放歌一曲,天下傾倒,豈不是利益眾生的“大道”?發明家精通創新之道,推出一個新產品,天下受益,豈不是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大道”?列文虎克隻是為了樂趣,磨了幾十年玻璃,最後磨出了當時最精良的複合鏡片,做出了當時放大倍數最高的顯微鏡,幫助人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豈不是功莫大焉?

跟王陽明學絕學:一個人根本用不著講什麼“治國平天下”的虛話,隻需認真做好一件事,讓儘可能多的人受益,就是“治國平天下”!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