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常快活便是工夫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常快活便是工夫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常快活便是工夫

【王陽明語錄】

樂是心之本體。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欣合和暢,原無間隔。——《靜心錄》

【語錄精解】

真樂是心的本體,仁者的心,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欣快和暢,原本冇有縫隙。

王陽明說,“樂是心之本體”,用現代漢語解釋:幸福是人類的本質追求。

王陽明所謂“樂”,有兩層意思:

一是“孔顏之樂”,即“真樂”,用現代漢語解釋,“幸福”一詞比較恰當。

每個人都追求幸福,但幸福卻不能被自求多福的人享有。幸福來源於“良知”,來源於“仁”,或者說“愛人”,你愛彆人纔有幸福可言。你愛全人類,讓自己的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你就能獲得最大的幸福。

對幸福的認識,古今中外的智者們看法是一致的:

左拉說:“每一個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存在於全體人所實現的最大幸福之中。”你想獲得最大幸福,就要以造福人類為目標。最大的幸福一定不會產生於物質的擁有,古代的皇帝擁有天下,可能享受到最大幸福嗎?不可能!就物質享受來說,冇有哪個古代皇帝坐過飛機、用過手機、玩過電腦,他們那點享受跟現代人一比,太可憐了!所以,享受生活的最佳途徑依賴於社會的整體進步,而不是成為那個擁有最多的人。而當你投身於社會的整體進步時,你也能通過最大限度實現人生價值而獲得最大幸福。

穆尼爾·納素夫說:“真正的幸福隻有當你真實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時,才能體會到。”認識人生價值的途徑是為社會創造價值,不然如何認識呢?憑想象不可能認識自己是真金白銀還是廢銅爛鐵。

肖伯納說:“正像我們無權隻享受財富而不創造財富一樣,我們也無權隻享受幸福而不創造幸福。”肖伯納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為全世界無數讀者創造了幸福,因此他的人生也充滿了幸福。

森村誠一說:“幸福越與人共享,它的價值越增加。”你讓越多的人分享到你的價值,你的幸福感越強烈;你“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不可能享受到幸福的滋味。

以上智者一定都像王陽明一樣,享受過真正的幸福,因此他們都知道幸福來自何方,如何享有。反之,許多“以自我為中心”的愚人,從冇有真正愛過彆人,也冇有品嚐過幸福的滋味,他們寧可相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根本不相信最大的幸福存在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

二是“快活”,或曰快樂。

每個人都有過快樂的時光,“常快活”卻不容易。王陽明提倡做“活潑”的工夫,保持心靈快樂也是工夫之一。有一次,他的一個學生病了,他去探病時,問:“病這種東西很難‘格’,你覺得如何?”學生說:“這個工夫很難。”王陽明說:“常快活便是工夫。”

的確,一個人如果能“常快活”,一定是個“工夫高手”,佛家說:“快樂無憂,故名為佛。”偶爾的快活易得,常快活卻不是一般的境界。試想,“天下不如意事常**”,不愁吃穿的人,又愁房、車;不愁房、車的人,又愁愛情;不愁愛情的人,又為孩子不聽話犯愁;不愁孩子的人,又為工作壓力難受;不愁工作壓力的人,又為事業失敗擔心;不擔心事業失敗的人,又愁未來遠景……什麼都稱心如意的人,又擔心突然死掉,還冇享受夠。總之,無論你貧富貴賤,若無修心工夫,快活一時尚且難求,更何況“常快樂”?

如何保持常快活呢?王陽明認為,應該用平常心看待一切、享受一切。他曾寫過一首詩,道出了平常心之妙:

閒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窅冥;

道在險夷隨地樂,心忘魚鳥自流形。

詩中之意,不要區分環境的好壞,不要區分人情事態的好事,隻須讓心融入環境中,享受眼前的樂趣。此意或許難解,不妨舉一個“工夫高手”的例子:

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去拜訪弘一大師,吃飯時,見他隻吃一道鹹菜,頗不忍心,說:“難道您不覺得鹹菜太鹹嗎?”

弘一大師回答:“鹹有鹹滋味!”

弘一大師吃完飯後,手裡端著一杯白開水。夏先生又皺皺眉頭說:“難道冇有茶葉嗎?怎麼每天都喝這寡淡的開水啊?”

弘一大師笑笑說:“淡有淡滋味。”

在很多人看來,弘一大師的日子過得很苦,吃鹹菜、喝白開水,怎麼受得了?但弘一大師以平常心待之,不去區分滋味的好壞,自然吃得津津有味。

其實,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都是一種滋味,該品嚐時便品嚐,有什麼關係呢?一個從未嘗過苦的人,不是少了一份體驗嗎?一個從未嘗過煩惱、痛苦的人,不是少了一份閱曆嗎?

跟王陽明學絕學:正是各種各樣的“滋味”,使你的生命變得豐富起來,有什麼不可接受的呢?想通了這個問題,你的工夫就精進了一層,快活的日子自然會多起來。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