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拔去病根,永不複起
-
拔去病根,永不複起
【王陽明語錄】
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快。——《知行錄》
【語錄精解】
冇事的時候,將喜愛美色、喜愛財貨、喜愛名聲等私慾一條條追究,搜尋出來,一定要拔去“病根”,讓它們永不複起,內心才快活。
王陽明所說的“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是比較高的工夫,接近君子水平了,非一般人所能。好比讀書,到了知道自己“搜尋”,不需要老師指指點點、耳提麵命,至少已經讀到碩士了。但讀書不宜從碩士讀起,做工夫也不用一開始就到“永不複起”這一步。
王陽明對為學做工夫,主張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他說:“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隻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纔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廊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時事。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隻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
在此,王陽明指出了“練功”的“三步曲”:
第一步:靜心。冇有工夫的人,“心猿意馬”——心像樹上的猴子一樣跳躍不停,意念像奔馳的馬一樣匆忙急驟。每天慾念紛呈,冇有片刻停歇,想錢想權想愛情。不管做什麼事,都從利心出發思考——這對我有什麼好處?例如許多大學生,坐在知識的聖殿,本該一門心思做學問、長本事,卻抑製不住私慾,不停地懷疑:學這個有什麼用呢?其潛台詞是:學了能讓我找到好工作嗎?學了能讓我賺到大錢嗎?心裡裝滿了這些俗不可耐的雜物,哪裡還能裝得下知識、美德、快樂、幸福和愛?
對這種工夫很差的人,首先要將他們已經塞得太滿的心清空一些,不然什麼都裝不進去,所以要教之以“靜坐”“息思慮”。有一句話說得好:放下就是快樂。當做工夫的人將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暫時放下時,心裡自然倍感輕鬆、快活,當他體驗到放下之妙,以後自然樂意主動放下,於是,初步工夫就練成了。
王陽明的“靜坐”“息思慮”的教學法,來自於道、佛的打坐靜修,很有科學性。
第二步:淨心。一個人擁有了初級工夫,體會到了靜心之妙,可能走向“心猿意馬”的反麵,凡事拋諸腦後,什麼都懶得去想,一味圖安閒。但是,人長著一顆腦袋,本該用於思考,什麼都不想,不是白長一顆頭了嗎?所以要練第二步工夫:清除不乾淨的思想。
人應該有思想,但不健康的思想對人有害,一般來說,凡“好色好貨好名”之類帶著私慾的思想都不太健康,是“致病”之源,有必要“搜尋出來”,驅逐出境。
有人會說,“食色性也”,這是人的基本需求,“好色好貨”有什麼要緊呢?又怎麼可能將“好色好貨”之心驅逐呢?其實,王陽明的教理並不是讓人違逆天性、做個無慾之人,他自己不是也娶妻、拿俸祿嗎?他的邏輯是:你隻要安心做好工作,自然有錢賺、有飯吃,你隻要品行端正、心中有愛,自然有人愛你,都不用去瞎想。簡單說,你隻要專心致誌做工夫,並且“知行合一”,隨時把工夫亮出來,不用有私慾,自然能滿足。
第三步:無心。一個人體會到了淨心之妙,自然身心暢達、事業通達,難得有不順心的事。如果繼續修煉,修到無心而作的境地,那麼,用不著刻意去做什麼、不做什麼,可以從心所欲,隨意趣所指,從地上撿起一片樹葉,像兒童一樣趴在地上看螞蟻,都會感到妙趣橫生。到了此時,私慾已經成了無用之物,心境自然“廓然大公”。
這已經是聖賢境界了!
那些工夫很差的人,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一個人不可能真的“大公無私”。事實上,每一個人在某些時候,都能做到“大公無私”,隨興趣做事,心中冇有任何名利的塵埃。此時,你的心境跟聖人冇有兩樣,隻不過,你這個聖人工夫不深,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誘惑,聖人馬上變成小人,成了“心魔”的俘虜。所以說,每個人天然具有聖人潛質,聖人之路卻要靠做工夫。
對公與私,不少人有一種誤解,以為“大公無私”便是放棄一切私利和私人享樂。事實上,大公無私的隻是一顆心,以及由心而發的行為。舉一個例子:
有一次,楚國令尹虞邱子遇到了孫叔敖,頓起愛才之心,於是向楚莊王進諫說:“我聽說,奉公守法,可以得到名譽;能力不強,行為不端,不要冀望高位;冇有仁愛、智慧,不要追求顯貴榮耀;纔不勝任,不要占據那個位置。我當令尹十年了,國家冇有治理好,官司訴訟每日不斷,隱居的賢士冇有得到任用,作惡的壞人冇有受到懲罰。我久居高位,擋住了眾多賢士進取的道路。我的罪過應該送交司法部門嚴加審理。日前我私自選中一個國家俊才,是一位鄉下人,名叫孫叔敖。此人相貌清秀,博學多才,個性沉靜,心地純樸。如果您將政事交給他,國家一定可以得到治理,老百姓也會人心歸服。”
楚莊王一向敬重虞邱子,拒絕說:“全靠您的幫助,我纔在中原受到擁戴,邊遠地區才聽我的號令,我才獲得了霸主地位。冇有您怎麼行呢?”
虞邱子說:“長久享受高官厚祿,是貪婪的行為;不推薦能人誌士,是欺騙的行為;不讓位於賢,是不高尚的行為。做不到上麵三條,是不忠誠的行為。做臣子的不忠心,您又如何教人儘忠呢?我堅決要求辭職。”
由於虞邱子態度堅決,楚莊王同意了他的辭職請求,賞賜給他三百戶土地,並尊他為“老”。楚莊王任命孫叔敖為令尹不久,虞邱子的家人犯法,孫叔敖把犯法者抓起來殺掉了。虞邱子很高興,求見楚莊王說:“我向您舉薦孫叔敖,果真可以讓他主持國家政事。他執行國法不偏心,施加刑罰不徇私,真可謂公平!”
楚莊王感激地說:“這也是您的功勞啊!”
在這個故事中,虞邱子主動讓出了令尹高位,同時接受了三百戶封地和國老的封號,那他到底有私還是無私呢?事實上,他從公眾利益出發而主動讓賢,他按國家製度接受私利,無論哪方麵都可稱得上“大公無私”,又哪有一分私慾的計較?他不庇護犯法的家人,更見其“大公無私”。
跟王陽明學絕學:任何人隻要立定誌向,勤於進修,都可能像聖賢一樣“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