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如何知行合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如何知行合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如何知行合一

【王陽明語錄】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隻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知行錄》

【語錄精解】

“知”是“行”的源頭,“行”是“知”的結果,聖人的學問隻有一個功夫,“知”和“行”不能分成兩件事。

王陽明的“心學”,主要有三套工夫,一是“心即理”,二是“致良知”,三是“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是重中之重。“心即理”,或許可謂之“心學”的理論基礎——大家都不用費神去向外發現真理或探求規律了,隻需從自己心裡將它們找出來。假設這一立論正確的話,天下事少了十之七八。但是,從自己心裡無論無何不能發現微生物世界,不能明白人體細胞癌變是怎麼回事,更無法感知核爆炸的威力,許多事隻是“發明本心”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開闊眼界,向外探求。

但是,儒家的畢生追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意於科學研究,亦無意於其他“粗鄙小事”,研究興趣在於待人接物應官事,思考範圍就不需要那麼大了。無論官事、民事,無非是人事,辦人事無非由心態起,“觀念決定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決定命運”,站在這個角度看“心即理”,還是很有道理的。

“致良知”主要是修身的工夫,“知行合一”以“致良知”為基礎,是通向“內聖外王”的基本路徑。

“知”,即“真知”。如何判斷真知、假知呢?那要看你有冇有真實的內心體驗。懶人也會說“勤能補拙”,那隻是鸚鵡學舌,說時心裡什麼反應都冇有;勤勞致富的人說“勤能補拙”,那是真知,他體驗過勤勞的妙處,說時自有妙味在心。

“行”,即行動,實踐。對“知行合一”,王陽明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論述。他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隻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併進之說。”一般人認為,知和行是兩件事,或者先知後行,或者先行後知。但王陽明的論斷完全合乎邏輯,俗話說,“一處不到一處迷”,如果冇有親身實踐,不可能“知之篤實”,你的“知之篤實”,隻能來自於實踐。反過來,你能將某事做得儘善儘美,一定完全明瞭辦好該事的要點和規律。王陽明的此一觀點,也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實踐出真知”。

王陽明還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隻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隻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彆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隻是不曾知臭。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隻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聖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不然,隻是不曾知。”

一般而言,如果人們真的知道,自然會付諸行動,見了美色自然會心動,見了危險自然會躲開。但知與行,有個程度問題,見了美色,可能隻是行動到心動為止;見了危險,卻不知危險是否一定會發生,可能還有僥倖心理。這隻是知與行交叉而非合一,離真知、真行還遠。在生活中,知之不詳、行之不堅可說是一種普遍現象。例如,人人都知道“一分辛苦一分才”,但說歸說,做歸做,真正願意付出辛苦的人並不多,更多的人寧願輕輕鬆鬆發財、輕輕鬆鬆成就事業。假如切身體會到了“一分辛苦一分才”的道理,一定會勤於學習、工作和思考,一定會憑真才實乾追求當得之利,而不會投機取巧,貪求意外收穫。為什麼呢?因為他在學習、工作和思考的過程中,充分享受到了辛苦所帶來的充實和愉悅,於是,勤奮變成了他的一種切身需要,此時,他纔是真知、真行,到達了“知行合一”的境地。

還有的時候,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了,但呈現出來的形態卻好像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譚嗣同參與變法失敗,明知清政府會加害於他,卻坐待屠戮,不像其他人那樣出國避難,豈非知而不行?鬆下幸之助從未學過管理公司,卻嘗試著辦起了自己的公司,嘗試著去做各種他原本不懂的工作,豈非行而不知?其實,勇敢的承擔和積極的嘗試,都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譚嗣同知道變法一定會“流血”,一定要有勇於犧牲的人,他心甘情願地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難道不是真知、真行嗎?鬆下幸之助知道自己不知道,也知道通過嘗試可以變不知為知,並且這樣做了,豈不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又說:“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隻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也隻是個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纔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隻是個揣摸影響,所以必說一個行,方纔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

真知才能真行,而真知隻能從真行中獲得,所以知行必須合一,否則一定不會有真知、真行,這是王陽明的邏輯。現代人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跟王陽明的意旨相近,卻有細微的差彆。的確,真理必經實踐檢驗,才能認定為真理。但在王陽明這兒,似乎不存在什麼普遍的真理,隻有自心感受的真理。你從彆人那兒聽到的、看到的某個“真理”,隻是彆人的“真理”,不是你的“真理”。你隻有親自嘗試過,對它心領神會、運用自如了,它才變成了你的“真理”。

跟王陽明學絕學:“知行合一”的核心在於:積極投身實踐。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