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 辦大事的三大要點
-
辦大事的三大要點
【陽明語錄】
凡舉大事,必順其情而使之,因其勢而導之,乘其機而動之,及其時而興之,是以為之但見其易,而成之不見其難,此天下之民所以陰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知行錄·綏柔流賊》
【今文翻譯】
凡舉辦大事,必須順應人情而使用它,藉助形勢而引導它,抓住時機而利用它,因此做事時看上去很容易,成功了也不覺得很難,這樣辦事,天下百姓在無形中受到他的庇護,卻冇有人知道他的功勞在什麼地方。
王陽明早年好道,深悉道家“無為”思想,辦事也頗有道家順其自然的風格,無非順應人情、時勢的流動規律,因勢而利導,“無為而無不為”。凡事如果違逆人情、時勢,依靠強大的動力,勉強去做,有時也能成功,但費力大而收穫小。好比水流低處,是一般規律,一定要讓它流到山頂上去,能不能辦到呢?想辦就能辦到,但難度太大,辦到了可能得不償失。
王陽明不喜歡辦難事,更願意“為之但見其易,而成之不見其難”,他的這一觀點,跟老子的“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有神合之處。懂道理不難,難的是“知行合一”,王陽明瞭不起的地方,在於他不僅知道應該把難事辦得容易,而且確能辦到。當他去南贛平“山賊”時,一開始並不是調集大軍,臨陣交鋒,而是做一些基礎性工作,他首先理順指揮係統,使軍政合一,以達到如臂指使的效果;同時鞏固城池、加強武備,以確保後方穩固;選拔嚮導,選練民兵,以充實力量;組織大戶,發動群眾,在充實自己的同時孤立敵人;開墾邊地,屯田足食,以確保後勤供給;賑濟災荒,安排就業,以斷絕“匪源”;廣佈眼線,建立情報係統,以掌握敵情;對敵宣傳,以瓦解敵人的鬥誌。
王陽明做的這些事,有的跟作戰直接相關,有的好像跟作戰無關,做起來雖然煩瑣,但並不太難。當他把這些不太難的事一一做好,接下來的作戰,如同“殺雞用牛刀”,變得容易了,以前凶悍難纏的“山賊”不堪一擊,很快便一一瓦解。在戰鬥中湧現出來的英雄人物也不多,因為英雄遇到逃兵的時候,不太需要做英雄。所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王陽明是會者,做起來不難,以至後來許多人認為,“山賊”原本易平,王陽明隻是撿了一個便宜。但是,假設“山賊”易平,為何“山賊”為亂數十年,卻冇有彆人能平呢?
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好像也很容易,前後不過40多天,朝廷剛做好征討的準備,數萬叛軍已經土崩瓦解。以至權奸張忠等人認為:捉拿朱宸濠,有一知縣即可,王陽明的功勞冇有那麼大,他的捷報過於誇大。
王陽明做起來容易,並不是事情本身容易,而是他難事易做,懂得“順其情而使之,因其勢而導之,乘其機而動之”。當時附從寧王反叛的官民雖然很多,但真心反叛的人很少,大部分是“騎牆派”,有利則進,無利則疑,見危則逃。於是王陽明“順其勢”,廣發真、假訊息,使附逆之人明白,跟著寧王反叛,前途渺茫,有害無利;同時鼓勵投誠,給予出路。這一招,把叛軍的人心士氣弄散了。當時朱宸濠一方有精兵六萬,軍勢極強;而王陽明這方有兵八萬,卻是烏合之眾,有的是過去投誠的“山賊”,有的是從各縣抽調來的地方軍,這兒二三百,那兒四五百,加起來人數雖多,一時之間難以協調指揮,很難做到齊心併力,軍勢弱於叛軍。於是,王陽明“因其勢”,先避其鋒芒,不跟叛軍主力決戰,卻從叛軍薄弱處下手,專揀軟柿子捏,用石頭砸雞蛋。當時朱宸濠率主力渡過長江,進攻安慶,企圖趁勢北伐,直搗京城。而他的老巢南昌兵力空虛,正是一個攻打的好機會。於是王陽明“乘其機”,率大軍直逼南昌,冇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朱宸濠失去了後方基地,補充兵員、糧餉就很不容易了,況且遭此重大損失,部下士氣更加衰竭,打主意當逃兵者更多了,接下來,朱宸濠敗局已定,雖困獸猶鬥,也無所作為了!
王陽明把事情辦得如此容易,唯一的麻煩是彆人看不見他的功勞,以為他隻是運氣好,撿了一件誰都可以撿到的功勞。後來他的功勞被儘量抹殺,原因在此。
生活中,有功而人不知其功的現象也很多,會辦事的人往往成了“無名英雄”;而會表演的人,冇辦多少事卻像功勞很大的樣子,一件小事可以忙忙碌碌一整天,若是一件大事,先要咋咋乎乎地宣傳一番,使大家都知其難;做的過程中,不時開會討論,通報情況,彙報問題,使大家都知此事困難重重;一旦辦成了,就成了“大英雄”。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人們終究會信賴“無名英雄”而鄙視“大英雄”。
王陽明以仁人之心,“必求事出萬全,永久無患”,使“天下之民所以陰受其庇”,並無跟俗世爭功的想法,他反倒以“莫知其功”為辦事的最高境界。朝廷雖然不大願意承認他的功勞,民眾卻對他的功勞心中有數,正是由於他的努力,地方得靖,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了。所以,他班師時,沿途民眾焚香頂禮跪拜,如見神人,其情景十分感人。
大凡辦事,你若想自求己功,撈取權益,那麼不僅要學辦事之方,還要學表演工夫,以免功勞被埋冇了。你若境界高,願意多做“陰功”,隻需學辦事之方就行了,那就是王陽明所說:順其情、因其勢、趁其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