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 重視調查研究
-
重視調查研究
【陽明語錄】
故致知者,意誠之本也。然亦不是懸空的致知,致知在實事上格。《知行錄》
【今文翻譯】
追求真知,是自誠其意的根本。然而也不是憑空地求真知,應在實事上求真知。
王陽明為什麼會辦事呢?因為他心有真知。他的真知從哪兒來呢?不僅從學習上來,更從實事上來。
大凡中國傳統文人,因為跟實事相距較遠,往往缺乏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常常用道理代替事實而講道理,由於他們的道理中冇有事實依據,對或不對,就難說了,那就像佛家說的,“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冇有,從空背空”。大家空談道理,談得津津有味,全無用處,不用還好,真要用他們的道理,結果必是誤人誤己。“空談誤國”一語,不僅是批評文人們光說不練,更是指出其“無用”,他們的道理本來空乏,全無事實支援,能用到哪兒呢?
王陽明卻冇有用道理代替事實的毛病,他“知行合一”,樂於在事實中求道理。他每到一地為官,從不自作聰明,按學問辦事,必先訪問民情,看清癥結所在,然後因情、因時、因勢定策。他清剿“山賊”前,先訪確實了:“山賊”所以難平,在於他們聚則為“賊”,散則為民,民賊難辨,如何清剿?而且“山賊”眼線廣佈,滲透到了官府,凡官府有所決策,乃至於密室商談、神色變化,“山賊”都能提前知道。掌握了這些情況,王陽明對症下藥,用“十家牌法”分清民、賊,就不用打糊塗仗了;清除“山賊”的眼線,建立自己的情報係統,打仗就能“知己知彼”了。於是,原本難剿的“山賊”,也就不難剿了。
王陽明不僅製訂大策重視調查研究,在具體指揮作戰時,也是如此,必先將敵我雙方的情況摸清楚,真正“知己知彼”了,對作戰地形也心中有數了,才下達作戰指令。例如他的《申明便宜敕諭》,對作戰應該掌握的情況提出了明確要求:“將應剿賊巢,通行查出:行拘熟知地利險易鄉導(嚮導),責令畫圖貼說。要見某處賊巢,連近某處鄉落;某巢界抵某處,係是良善村寨,某處係是善惡相兼;某處平坦,可以直搗;某處險阻,可以把截;某處係賊必遁之路,可以設伏邀擊;某處賊所不備,可以間道掩撲;何處官軍可以起調,何官可以委用,可以監統;糧餉何處措辦,住紮何處;聽候各要查處停當,備由馬上差人飛報本院。”
為了及時掌握敵情變化,他還要求各軍相互通報情況,“毋分彼此,致有疏虞”。
在辦具體事務時,王陽明也重視調查,務將情況弄清了,纔拿出處理辦法,決不憑學問分析、憑聰明猜測而想當然地作決定。
人們常以為“紙上談兵”隻是冇有真才實學,但是,冇有真才實學的人,若能實事求是,認真辦事,也未嘗不能有所成就;反之,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尊重客觀情況,想當然地辦事,也可能慘遭失敗。
曆史上被嘲為“紙上談兵”的趙括,其實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僅熟讀兵書,年輕時隨父親出征,已經獲得了相當多的實戰經驗,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全無經驗。他還著述兵書,軍中門徒眾多。當他代廉頗為將後,不小心中了白起之計,被引入秦軍背靠沁水而列的陣勢前,攻擊不利,撤退時又為秦軍所阻,部隊麵臨危機。但這還不是趙括真正的敗因,秦軍隻有五十萬,而趙軍有四十萬,秦軍想四麵圍死趙軍,力量不足。當時趙軍後麵有丹水,水麵寬闊而水淺,可以涉水而過,趙括之所以敢於率軍冒進,原因隻怕也在此,此地明顯是活地,萬一交戰不利,趙軍可以由丹水撤退。他的悲劇在於,當他率部趕到丹水,赫然發現,丹水已經水滿,無法涉渡,而趙軍冇有船隻,無法渡河了!於是,原先以為的活地變成死地,秦軍前後堵擊,趙軍無路可去了。
趙括並未驚慌失措,下令部隊就地堅守,一麵等待援軍解圍,一麵跟秦軍拚命死戰,雙方死傷慘重。後來,趙軍斷糧,趙括不得不下令殺老弱為食。在此情況下,由於趙括的激勵,將士仍同心堅守,並未崩潰。直到第47天,趙括率軍突擊,中箭而死,精疲力竭的趙軍才宣告投降。後來,秦將白起特意命人找到趙括的屍體,予以厚葬,以表示對這位對手的尊重,並且感歎說:當趙軍糧絕援絕之時,尚且能空腹戰鬥,使我軍傷亡近半,這就是趙括的本事。
以此來看,趙括並不是一個隻懂理論、隻會誇誇其談的人。想想國民黨的所謂“王牌”74師,不到三天就遭全殲,趙括竟能堅守47天,可見他的本事。也許正因為有本事,才過於自信和大意,竟然不派人勘察周圍的敵情和地形,對秦軍的大規模調動毫無知覺,對丹水漲水的情況一無所知,以至身陷絕境。所以說,他的“紙上談兵”,不是缺少知識和經驗,不是缺少勇敢和忠誠,不是缺少智謀和方法,隻是缺少調查研究,缺少對實際情況的瞭解。
在無窮的世介麵前,我們都是瞎子。無論知識貧乏的瞎子還是學問淵博的瞎子,身體虛弱的瞎子還是力量強大的瞎子,無論走在一條熟悉的道路上還是走在一條陌生的道路上,都需要柱一根柺杖,一步一步試圖著前進,冇有柺杖,靠聰明機智、學識經驗走路,那是不行的。這根柺杖是什麼呢?就是調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