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 輕輕鬆鬆做減法
-
輕輕鬆鬆做減法
【陽明語錄】
吾輩用功隻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複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今文翻譯】
我們這些人做功夫,隻求每日減少,不求每日增加。減去一分物慾,便領悟了一分天理;這是何等輕鬆灑脫的事!這是何等簡單易行的方法!
王陽明是一個不囿於門戶之見的儒學大師,他的哲學思想以儒學為基,兼收佛、道二學,自成一家。所謂“隻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複得一分天理”,上承老子《道德經》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做學問應該每日增加知識、才乾,學道修行,卻應該每日減少貪慾,貪慾一分一分減少,道行一分一分精進,當貪慾減少到接近於無時,便進入順其自然的境地,也就是老子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孔子所謂“從心所欲”、釋子所謂“圓覺”的大自由境地。當此境地,無論一言一行一念,無不從容得體,做人做事豈不“輕快脫灑”?
“天理”二字,雖然是一個宋代理學概念,跟老子的“道”,孔子的“天道”,釋子的“佛道”,隻是名詞的不同,即使內涵有細微差彆,也無須刻意分辨,按現代哲學觀點,理解為“自然規律”,亦無不可。
減“人慾”跟複“天理”有什麼關係呢?人的智性原本清明,一旦被**遮蔽,智性便昏昧了,隨著**一層一層堆積,最後連自己是誰都看不清了,又如何看清身外的人和事?比如初生嬰兒,**是最小的,隻有吃喝拉撒那點事,滿足了便發出會心的微笑,不能滿足便無所顧忌地放聲大哭,他們易於滿足,而且用不著分彆好人壞人,用不著計較好事壞事,更用不著在意他人的眼光,因此大部分時候處於精神愉悅的狀態。據科學家統計,嬰兒每天平均微笑三百多次。隨著**增大,想要的總是比得到的多,經常處於不滿足狀態,煩惱便產生了。為瞭解除煩惱,不得不殫精竭慮地追求想要的一切,思維和行為也不由自主地跟著**流轉——為了一點虛榮心,眼睛隨時盯著彆人生活,彆人加薪了、晉級了、穿了一身新衣服,都成了自己心裡的痛楚;為了大家都羨慕的名車、洋樓,不惜屈身為“車奴”、“房奴”;為了過上所謂愜意的“小資生活”,隻好起早貪黑,像牛一樣乾活……
當一個**滿足後,無數個**又如春筍般露出頭來,來不及品味短暫的欣喜,又進入無儘的追逐中,**無限,追逐無限,最後,大家都變成了冇有思想的驢子,每天被**牽引,走上時間的單行道,根本不知道活著的意義何在,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樣的生活,煩惱成了割之不儘的贅尤,幸福變得毫無指望,甚至於展顏一笑的心情都變成了奢侈的享受。據科學家統計,現代成年人每天平均微笑的次數隻有二十多次而已!
如何重獲心靈的自由、體驗真正的幸福?很顯然,一味追求物慾的滿足,那是一條永無儘頭的死路;隻有反諸自心,從減少**著手。減去一分**,羅網上的繩索便解脫了一條;當**少之又少,到了老子所謂“複歸於嬰兒”的境地時,心靈便全然解脫,給一點陽光便燦爛,吃一顆冰糖便滿足,幸福也會不求自來、不期而至,如此做人,豈不“輕快脫灑”?
**越大,幸福越小——對**和幸福的反比關係,東西方哲人所見略同,孔子提倡“貧而樂”,老子提倡“聖人為腹不為目”,而蘇格拉底則說:“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原因何在?一個人的真實需求的東西極少,住不過一室,睡不過一屋,吃不過一飯,一旦享用的東西超過了真實需要,反倒成了負累,誠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需要吃飯,但天天山珍海味,除了吃出一身肥肉和糖尿病、腦血栓等各種疾病,又有什麼好處?人需要傾聽美妙的音樂,但是,大街小巷不絕於耳的流行音樂,又成了噪聲;人需要適當玩樂,但玩樂太多,有何樂趣可言?王陽明所謂減“人慾”,並不是做一個不吃不喝、不近女色、遠離名利的無慾之人,而是將**降低到自己的真實需求,而不被虛假的**所矇蔽。
如何減少**呢?王陽明提出了一個方法:“私慾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便又有一層,著實用功,便見道無終窮,愈探愈深,必使精白天一毫不徹方可。”人是一種按慣性生活的動物,當你產生了某個**並開始認真追求時,便很難收住腳步,要麼使**得到滿足,要麼被碰得頭破血流。這一特性使很多聰明人變成了“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傻瓜,如佛家所說:一念可纏縛菩薩。如何對治慣性呢?當你產生某個**時,不妨反躬自問:難道它對我真的很重要嗎?打個比方,同事泡吧、蹦迪、染黃頭髮,吸引了許多豔羨的目光,於是,你產生了攀比心理,並被“不懂時尚”的自我評價所折磨,那麼,你不妨審問一下自己:難道真正的時尚非得用流行元素裝飾嗎?難道彆人的喜好可以代替自己的真實需要嗎?難道表達時尚的形式隻能如此膚淺嗎?當你一次次審問自己時,你的心靈也被一遍遍清掃而變得清靜了,自然能品嚐到那種不為物累、輕鬆恬然的快樂。
人的**每時每刻都可能萌生,**一生,心塵便起,需要時時清掃,所謂修身養性,功夫全在這兒了!真正的幸福也發源於此。冇有人真的可以減儘多餘的**,冇有人真的可以把心靈打掃得一塵不染,怎麼辦呢?唐代高僧鼎州禪師的話或許可以為你釋疑解惑:
那是一個秋天,枯黃的樹葉隨風而落。鼎州禪師就彎著腰,將樹葉一片片地撿起來,放進裝垃圾的口袋裡。一位弟子說:“師父!您不用撿了,反正明天一早,我們都會打掃的。”
鼎州禪師不以為然地說:“話不能這樣講,我多撿一片,地上就多一分乾淨啊!”
弟子說:“落葉那麼多,您在前麵撿,後麵又落下來,怎麼撿得完呢?”
鼎州禪師邊撿邊說:“落葉不光是落在地上,也落在我們的心地上,我撿我心地上的落葉,終有撿完的時候。”
是啊!人的**紛呈,如秋天的黃葉紛紛飄落心田,哪能一時“撿”儘?但撿一點是一點,幸福體驗也會多一點。抱著這樣的心情自修,功夫每天都有一點點進步,靠著這每天的一點點進步,足以讓你“接近上帝”且超凡脫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