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 第1章 跟陽明學真性情
-
跟陽明學真性情
做人做到道貌岸然,藏頭縮尾,虛言應世,那是白活了!做到“此心光明”,坦誠直率,任其性情,卻又被人喜歡、尊敬,那纔不枉了一世為人。
人人都有聖人潛質
【陽明語錄】
夫婦之與知與能,亦聖人之所知所能。聖人之所不知不能,亦夫婦之所不知不能。
【今文翻譯】
普通男女所具備的良知良能,也是聖人所擁有的良知良能。聖人所不具備的良知良能,也是普通男女所冇有的良知良能。
王陽明一生的學問,最後可以歸結為三個字:致良知。
所謂“良知”,是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孟子·儘心上》雲:“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陽明上承孟子,認為良知是一種生而知之、“不假外求”的優良智慧,他還將良知、良能視為一事,並豐富了“良知”的概念,他說,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這種說法,將儒家對“性”的定義提升到了“道”的高度,顯然借鑒了佛家的佛性即佛道的觀點。
王陽明從“良知即是天理”出發,進而認為,“聖人無所不知,隻是知個天理;無所不能,隻是能個天理”,以此推之,能“致良知”者,就是聖人了。
簡單地說,所謂“良知”,即是一顆自發的善心,一顆愛人愛己、助人自助的心;所謂“致良知”,即讓本有之善自然發散出來,變成“修己安人”的美好行動。借用西方哲人馬斯洛的觀點,人人都有五種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你自食其力,用心嗬護自己,儘量不做傷害名譽和身體的事,努力追求事業的成長,就是自愛了!推己及人,儘量滿足他人的五種需求,就是愛人了!比如說,給饑寒交迫的災民提供食物、衣物,這是滿足他人的生理需求;救助生命受到威脅的人,這是滿足他人的安全需求;熱情待人、謙虛禮貌,這是滿足他人的社交與尊重需求;在學業或事業上給予他人提攜與幫助,這是滿足他人自我實現的需求。當然,無論助人或助己,都要建立在一定規則之上,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方式行事。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愛人和愛己原是一件事,如果分成了兩件事,愛己便不能愛人,愛人便不能愛己,離良知就遠了!隻要一心一意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即是“致良知”,人性的光輝散發天地間,自然可以與聖賢比肩。
王陽明繼承了佛家“人人皆有佛性”和宋儒“人人可為堯舜”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具備聖人的潛質,因為人人都有良知,普通人不比聖人少一點,聖人不比普通人多一點。所以,每一個普通人都有成為聖賢的可能。
對於王陽明的良知說,許多人起初並不信服,試想,聖人和普通人,普通人和惡人,天差地彆,怎麼可能擁有一樣多的良知呢?據說有一次,有人在半夜裡捉到一個小偷,便把王陽明請去,問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嗎?
王陽明並不辯解,讓小偷脫去外衣,小偷照辦了;又讓小偷脫掉內衣,小偷也照辦了。再讓小偷脫掉內褲,小偷一臉惶恐地說:“這恐怕不妥吧!”
於是,王陽明對大家說:“羞恥之心,人皆有之,這便是小偷的良知。”
這個小偷做了“不要臉”的事,但他並非真的“不要臉”,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這個小偷有羞噁心,自然具備了義行的基礎。小偷如此,普通人不更是如此嗎?
但是,在行為表現上,聖人和普通人、善人和惡人確實有很大的差距,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聖人的“良知”像新鮮出爐的純金一樣散發著異彩,而普通人的“良知”則程度不同地被貪慾的塵埃所矇蔽。隻要撥開塵埃,便見聖賢。
可能性不等於必然性,雖然每個人都有成為聖賢的可能,但最終超凡傑出者寥寥,大部分人都變成了乏善可陳的庸人,臨到開追悼會時還要讓主持人撓頭,不知道哪件事可以拿出來講一講。原因在於,人們往往隨順惰性,懶於進修,輕率地對待自己的人生。有一首名叫《小草》的歌唱道:“冇有花香,冇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我的夥伴遍及天涯海角……”這首歌唱出了許多人的一般心態:對自己冇有太高的要求,滿足於平庸的狀態,隻求輕輕鬆鬆地享受生活,不想辛辛苦苦地實現自我。
不是說小草冇有價值,但世界確實需要大樹,“森林覆蓋率”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環境狀況的重要指標嗎?同樣,平庸也是一種活法,但社會的進步需要更多樂意開發良知、追求卓越的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普遍安於平庸,就要落後到捱打的地步了!
按王陽明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一顆優良的種子,都有成為參天大樹的可能,也有自我成長的意願,最終大樹不多而小草“遍及天涯海角”的原因,在於太多人冇有讓良知生根發芽,有的人自我成長的動力不足,僅僅努力到做“白日夢”為止;有的人受限於環境,不敢運用良知良能,甚至害怕傑出、諱談高尚,以淺薄為修飾,以低俗為時尚。
假設一個人真的安於庸俗的生活,倒也不失為快樂的人生;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人們內心的良知時時踴動,卻不能變成行動和成果,帶來的往往是遺憾和不滿足。
人們的遺憾不儘相同,但有一個普遍特點:迷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假如世上有“後悔藥”,那就是回到從前,再次麵對那一個個選擇機會。
你想成為“小草”還是“大樹”?或者說,你打算儘量開發良知,還是隨意將它掩埋?這就是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十字路口。你或者走聖賢之路,或者“隨大流”,往平庸的道路上走。走路本身不一定有多大差彆,無論聖賢的活法,還是庸人的活法,都不容易,也不太難。往哪個方向行走,決定了命運的流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