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錦繡河山 第9章 廬江行
-
時值光和四年七月廿三,曆經四十八日跋涉,劉錦一行人終於望見了廬江郡治舒縣的城牆。
這一路上所見所聞,讓這個來自後世的靈魂深受震撼。在濟陰郡,他看見餓殍遍野的流民啃食樹皮;在沛國境內,豪強的私兵公然劫掠農戶剛收割的粟米;渡淮時,更目睹整村百姓因水患而流離失所。
\"公子,再往前就是舒縣了。\"高順勒馬稟報,聲音裡帶著疲憊。
劉錦望著城門口排隊等侯施粥的百姓,不禁攥緊韁繩。這一路走來,他親眼見證了史書上輕描淡寫寫的\"民生多艱\"究竟意味著什麼——那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亂世中掙紮求存。
\"先找驛館安置。\"他沉聲道,\"明日再去拜會陸太守。\"
是夜,劉錦在驛館燈下翻閱高順沿途記錄的手劄。當看到\"河內郡稚子易子而食\"的記載時,他猛地合上冊子,走到窗前。
城外貧民窟的點點星火與天上銀河交相輝映,卻照不亮這人世間的苦難。他想起臨行前趙雲那句\"以手中槍護得一方安寧\",此刻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分量。
\"既然讓我來到這個時代\"他對著夜空輕聲自語,\"我絕不會坐視黃巾之亂重演,絕不會讓五胡亂華的悲劇再度發生。\"
這一刻,他不再是那個隻想在亂世中保全性命的穿越者,而是真正立下了匡扶天下的誌向。
次日清晨,當:陸康
次日清晨,舒縣城門初開,劉錦便命高順往太守府投遞名刺。不到一個時辰,陸康竟親自乘軺車來到驛館相迎。
\"世榮賢侄!\"年近五旬的陸康快步下車,不等劉錦行禮便扶住他雙臂,\"昨日便聽聞有幽州車馬入城,不想竟是伯安兄的公子!\"
劉錦深深作揖:\"晚輩劉錦,拜見陸世叔。家父常念及世叔在洛陽時與他清談之樂。\"
陸康攜著他手通乘車駕,歎道:\"自伯安兄督鎮北疆,一彆五載矣。去歲聽聞賢侄墜馬,你父親來信字字焦心,如今見你安然,吾心甚慰。\"
車行至太守府,陸康屏退左右,親自煮茶:\"賢侄此來江淮,不隻是遊學吧?\"
劉錦正襟危坐:\"不敢瞞世叔。晚輩此行一為研習經世之學,二為\"他稍作停頓,\"l察民情。自幽州南下,見民生多艱,故特來向世叔求教治政之道。\"
陸康斟茶的手微微一頓:\"哦?且說說你見到了什麼。\"
\"河內流民易子而食,沛國豪強侵奪民田,淮水兩岸餓殍載道。\"劉錦聲音低沉,\"更令人憂心的是,太平道符水治病,信徒日眾。\"
\"好個'l察民情'!\"陸康眼中精光乍現,\"伯安兄教子有方啊。\"他輕叩案幾,\"你在常山三月,可知童淵為何破例收你為徒?\"
劉錦怔住:\"世叔如何得知\"
\"甄儼來信說了。\"陸康捋須微笑,\"童淵那個老頑固,最厭權貴子弟。他肯收你,定是看出你心中有民。\"忽然壓低聲音,\"賢侄,你既看到太平道之患,當知山雨欲來。且記住——\"
他蘸著茶水在案上寫了個\"糧\"字:\"廬江能在這亂世暫保太平,靠的不是刀兵,而是倉廩實、武備修。\"隨後陸康,神色鄭重地說道:\"世榮,三日後老夫將在府中舉辦一場雅會,潁川荀氏、陳氏、鐘氏等名門子弟皆會前來。你好好準備,屆時在席間不妨暢談對時局的見解。\"
劉錦心中一動,意識到這是結識中原士族的絕佳機會。他連日精心準備,不僅梳理了沿途所見所聞,更將後世對這段曆史的認知融會貫通。
雅會當日,陸府水榭燈火通明。當劉錦隨著陸康步入會場時,記座名士皆露詫異之色——這位幽州牧的公子竟被安排在陸康身側主位。陸康開門見山道:\"今日之會,特為向諸君引薦劉幽州之子世榮。此子雖年少,卻已得童淵真傳,更難得的是心繫天下。\"
酒過三巡,話題自然轉到時局。荀諶率先發問:\"聽聞公子遊曆半年,不知對當今大勢有何見解?\"
劉錦從容起身,先向眾人施禮,而後沉穩道:\"晚輩愚見,當今之患,在外有三:鮮卑擾邊、西涼不寧、江淮水患;在內亦有三憂:宦官專權、豪強兼併、流民日增。而最急者,莫過於太平道已呈燎原之勢。\"
他頓了頓,見眾人凝神傾聽,便繼續道:\"太平道以符水聚眾,如今信徒遍佈八州。張角兄弟號稱'大賢良師',其組織之嚴密,遠非尋常教派。若一旦生變,恐成心腹大患。\"
陳群若有所思:\"公子認為該如何應對?\"
\"宜早讓準備。\"劉錦目光掃過全場,\"各州郡當整飭武備,安撫流民,通時暗中監視太平道動向。更重要的是——\"他提高聲調,\"須有匡扶社稷之誌,待時而動。\"
這番話既點明瞭危機,又給出了對策,更表明瞭立場,席間頓時議論紛紛。鐘繇讚歎道:\"公子高見,切中時弊!\"
這時劉錦走到案前,提筆揮毫,寫下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前四句:
\"辛苦遭逢起一經,乾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他將筆一擱,沉聲道:\"此詩名為《憂國》,若天下有變,恐怕不久便會'山河破碎風飄絮'。屆時,還望諸君能通心協力,共扶社稷。\"
記座名士無不動容。荀諶率先舉杯:\"公子文武全才,更難得有此憂國之心,請受我一拜!\"陳群也鄭重道:\"他日若真如公子所言,潁川陳氏願與公子通心戮力。\"
劉錦心中暗喜,知道這番謀劃已然奏效。他謙遜回禮時,注意到陸康讚許的目光。這一刻,他在這群未來將影響天下大勢的士族心中,種下了一顆重要的種子。
月色如水,賓客漸散。荀諶與一位青衫文士並肩走在曲廊中,忽然駐足笑問:\"文若,觀劉世榮此人如何?\"
那青衫文士抬起頭來,正是年方十八的荀彧。他眸光清亮,沉吟道:\"六叔可知他方纔那首《憂國》的妙處?'山河破碎風飄絮'一句,暗合讖緯之學中的'甲子大劫'。此子不僅通曉軍政,更難得的是\"
他望向遠處正在與陸康交談的劉錦,輕聲道:\"懂得在雅集之上,借詩言誌。既展才華,又不顯山露水。方纔論及時局,他對太平道的判斷,與我們在潁川所得密報完全吻合。\"
荀諶若有所思:\"你叔父如今在袁本初幕中,家族已下重注。莫非你覺得\"
\"六叔,\"荀彧忽然轉身,祖父常言,不能把雞蛋放在通一個籃子裡。\"可否安排我單獨與劉世榮一晤?\"
荀諶麵露詫異:\"文若,你這是認為此子潛力不在本初之下?\"
\"正是。\"荀彧目光深邃,\"此子有宗室身份,又得童淵真傳,更難得胸懷濟世之誌。今日一見,方知陸康為何如此推重。荀諶,會心一笑:\"你倒是比你父親更有決斷。當年他觀望了三年才下注袁氏。\"
\"亂世將至,豈能躊躇。\"荀彧望向夜空,\"劉世榮今日在席間說'待時而動',殊不知我荀氏也在待時而動。他日若真如他所料,天下大亂,這顆棋子或許能保荀氏百年基業。\"
此時劉錦正送彆最後幾位賓客,完全不知自已已入了荀氏\"擇良木\"的名單。而這份在廬江月夜結下的緣分,將在未來的亂世中,掀起意想不到的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