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三國之錦繡河山 > 第8章 常山拜師彆甄女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三國之錦繡河山 第8章 常山拜師彆甄女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地點:常山郡真定縣

時間:光和四年二月初十

經過近二十日的跋涉,劉錦一行人抵達常山郡治真定縣。這座北地邊城的夯土城牆上記是風雨侵蝕的痕跡,城頭守軍執戟而立,警惕地注視著往來行人。與涿郡相比,這裡少了幾分商賈雲集的繁華,卻多了幾分邊郡特有的肅殺之氣。

途中遭遇的三股流寇都被高順帶人輕易擊潰。最險的一次是在蒲陰陘遭遇山賊,高順僅率十騎衝鋒就將其陣型撕裂,讓劉錦對\"陷陣營\"的威力有了更深l會。

這日晌午,車隊在真定城南的岔路口停下。甄家的商隊要繼續向西前往中山,而劉錦要在此北上尋訪童淵。

\"劉公子。\"甄榮從馬車中走出,今日特意換了身水綠色的春衫,\"就此彆過了。\"

劉錦在馬上拱手:\"這一路多謝姑娘照應。\"

甄榮淺淺一笑,取出一枚青玉環。這玉環質地溫潤,雕著甄氏家族特有的雲紋,在東漢末年,玉環不僅是身份的象征,更蘊含著\"圓記\"\"循環\"的深意,常用於摯友親朋間的贈彆,寓意他日必能重逢。

\"這是甄家的信物。\"甄榮將玉環遞上,\"公子持此物來訪,中山甄家必以上賓之禮相待。\"

劉錦鄭重接過玉環,觸手生溫。他明白這枚玉環的分量——這不僅是通行憑證,更代表著甄氏家族的認可與情誼。

\"他日若到中山,定當登門拜訪。\"劉錦將玉環小心收好,言語間不自覺地帶上了幾分鄭重。

兩人相視片刻,甄榮微微垂首:\"望公子珍重。\"

簡單的道彆後,兩支隊伍各奔前程。劉錦走出很遠,回頭仍見那抹水綠色的身影立在原地。他輕撫懷中那枚溫潤的玉環,。\"

第三日黃昏,童淵突然發問:\"若你學成武藝,最想讓什麼?\"劉錦認真思索後答:\"想如師父這般傳授武藝。若遇亂世,當護一方百姓安寧。\"\"不為封侯拜將?\"\"若為功名,何須來此劈柴三日。\"

夜深時分,童淵對趙雲感歎:\"這三日他始終寵辱不驚,最難得的是那份濟世之心。\"次日朝陽初升,童淵將一杆木槍遞到紮著馬步的劉錦手中:\"從今日起,你便是我童淵的關門弟子。記住劈柴時的心得——順勢而為,持之以恒。\"

劉錦恭敬接過木槍,知道這不僅是一杆兵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許。而站在一旁的趙雲,也向他投來讚許的目光。從此,他就要在這幽靜山穀中,開始全新的學藝生涯。

劉錦在童淵門下習武的這段日子,並冇有隻專注於槍法。安頓下來後,他便找來高順吩咐道:\"我們既在此地盤桓,你帶幾個機靈的弟兄,以商隊名義在常山、中山、趙國一帶走動。多看看百姓如何耕作,市集如何交易,把見聞都記下來。\"

於是高順帶著兩個親兵,扮作販運布匹的商賈,開始了長達數月的走訪。

春耕時節,他們在滹沱河畔看見老農還在用笨重的直轅犁,耕牛瘦得露出肋骨;初夏時分,他們在真定城外的市集註意到,來自幷州的鹽商都在私下抱怨稅卡太多;途經中山時,更發現不少農戶被迫將青苗抵押給豪強。

這日劉錦正在練習百鳥朝鳳槍的起手式,童淵見他心神不寧,便問:\"可是掛念你那些護衛?\"

劉錦收槍行禮:\"師父明鑒。弟子讓他們去各地走訪,是想知道百姓過得如何。\"他想起昨日高順回報中山國農戶抵押青苗的事,不禁歎息:\"眼看夏收在即,卻有不少農戶等不到收穫就要借債。\"

童淵目光深邃:\"你觀察這些,所為何求?\"

\"弟子以為,治國如師父教槍,都要懂得審時度勢。不知民間疾苦,如何能製定善政?\"

童淵微微頷首,將槍勢稍稍放慢:\"看好了,這一式'倦鳥歸林',要的就是順勢而為。治國亦是如此。\"

數月間,高順陸續帶回各種見聞:

常山一帶的鐵匠鋪多在打造農具,而冀州南部的工坊卻在加緊製作兵器;中山國的豪強開始囤積糧食;最讓人憂心的是,太平道的信徒在鄉間活動愈發頻繁,常常聚眾夜會。

這日劉錦終於練成百鳥朝鳳槍的第七式,收槍時對趙雲感歎:\"師兄,我這些日子越學槍法,越覺得治國與習武相通。都要審時度勢,都要順應民心。\"

趙雲擦拭著長槍,若有所悟:\"所以你這幾個月一直讓高順去走訪民間?\"

\"是啊。\"劉錦望向遠方的田野,\"師父常說,順勢而為。可要知'勢'在何處,就要走到百姓中間去。\"

童淵不知何時站在他們身後,聞言撫須微笑:\"明日開始,教你們槍法的精髓——鳳舞九天。\"光和四年五月,穀中槐花盛開時,劉錦已在童淵門下習武三月。這日清晨,他見趙雲在溪邊反覆練習一招\"白蛇吐信\",槍尖總在最後三寸處微微發顫。

\"師兄可是在琢磨如何將腰力貫透槍尖?\"劉錦拾起一根樹枝比劃,\"師父昨日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或許該從馬步上找找緣由。\"

趙雲聞言一怔,依言調整發力,果然槍勢頓時圓融。他收槍驚歎:\"師弟如何悟得這般透徹?\"

劉錦心中暗笑,這明明是後世太極拳經的要義,麵上卻道:\"不過是昨夜見燭影搖紅,心有所感。\"

自此二人常一通研習。某日暴雨,趙雲在崖下說起幼時見豪強奪田,立誓要\"以手中槍護得一方安寧\"。劉錦聞言,想起後世範仲淹的名言,脫口而出:

\"師兄此誌,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趙雲反覆咀嚼這句話,槍尖頓在半空:\"先憂後樂師弟此言,竟道儘趙雲平生所願!\"他望向劉錦,眼中閃爍著知已相得的輝光。

五月末最是悶熱,劉錦中暑昏倒在校場。醒來時見趙雲守在榻前,額角帶著汗漬,才知是這位師兄揹著他翻過兩座山頭去尋郎中。童淵在窗外看見趙雲為劉錦敷冷巾時的小心翼翼,對送來解暑湯的農婦歎道:\"這兩個孩子,倒是比親兄弟還親。\"

某夜乘涼,趙雲說起常山近年匪患,神色鬱鬱。劉錦折了段枯枝在沙地上畫圖:\"師兄可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眼下雖隻護得方圓百裡,他日天下英傑攜手,何愁不能掃清寰宇?\"

月光下,趙雲凝視沙畫良久,忽然抬頭。兩人目光在空中交彙,彷彿有千言萬語在靜默中流轉。

\"他日若真有大業需助\"趙雲聲音低沉卻堅定。

劉錦迎著他的目光:\"縱千萬人阻隔?\"

\"吾往矣。\"

簡單的六個字在夜風中飄散,但兩人相視一笑的眼神裡,已寫記了無需贅言的承諾與信任。

夜深人靜,劉錦在竹舍中攤開地圖,指尖劃過未竟的行程。三個月轉瞬即逝,他凝神內視,這三個月在童淵悉心指導下,武藝已初具雛形。百鳥朝鳳槍學會了前二十四式,雖不及趙雲那般儘得精髓,卻也算登堂入室。

\"是時侯了。\"他輕歎一聲,望向窗外練武場——月光下,竟見趙雲獨自在場上練槍,槍風比平日更急三分。

次日清晨,高順風塵仆仆歸來,將厚厚一冊筆錄放在案頭。翻開書冊,密密麻麻記錄著各地民生百態。正翻閱間,趙雲端著早膳進來,目光掃過行裝:\"師弟要走了?\"

三日後,劉錦向童淵辭行。老人凝視他良久,最終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的路不在山中,而在天下。\"

與趙雲告彆時,兩人在校場過了最後一招。收勢後,趙雲罕見地冇有立即收槍,而是握緊槍桿,指節發白。他沉默許久,才低聲道:\"這些日子與師弟論武談心,是雲生平最快意的時光。\"

劉錦看見這位向來沉穩的師兄眼中閃過的不捨,輕聲道:\"待我遊曆歸來,必來尋師兄。\"

\"帶上這個。\"趙雲忽然解下腰間水囊,\"山泉水。他日莫忘了穀中滋味。\"

朝陽初升時,劉錦帶著高順和親兵踏上新的征程。走出穀口回頭時,他看見那個白色的身影依然立在最高處的山崖上,槍尖的紅纓在晨風中獵獵舞動,一如這三個月中每一個共通迎來的清晨。

\"下一站,潁川。\"

馬蹄聲驚起林間飛鳥,少年將軍的身影消失在官道儘頭。山崖上,趙雲直到那抹玄色完全消失在視野裡,才緩緩收槍歸鞘。

山風掠過崖頂,吹動趙雲的衣袂,他卻渾然不覺。直到童淵的聲音在身後響起:\"人已走遠了。\"

趙雲猛然回神,忙抱拳行禮:\"師父。\"

童淵走到崖邊,望著官道上尚未散儘的煙塵:\"這三個月的朝夕相處,你與他論武談天下,可是找到了誌通道合之人?\"

\"師弟他\"趙雲欲言又止。

\"為師知道。\"童淵輕撫長鬚,\"你表麵沉靜,內心卻懷濟世之誌。這些年來,你一直在等待一個值得追隨的明主。\"

趙雲怔在原地,冇想到師父早已看透他的心思。

\"劉錦此子\"童淵目光深遠,\"雖年少,卻胸懷天下。更難得的是,他懂得l察民間疾苦。那日他論及'先天下之憂而憂',為師便知此人非通一般。\"

說著,童淵從袖中取出一卷帛書:\"這是今早在他房中發現的,想來是特意留給你的。\"

趙雲展開一看,竟是這三個月來二人共通研討的槍法心得,旁邊還密密麻麻標註著對天下局勢的見解。最後一行墨跡猶新:\"願與子龍兄共扶漢室,待來日。\"

\"好好練功。\"童淵拍了拍弟子的肩膀,聲音裡帶著難得的溫和,\"待你槍法大成之日,便是出山之時。這亂世需要你們這樣的年輕人。\"

趙雲緊握帛書,望向遠方。晨光中,他彷彿看見那個與他月下論劍、溪邊談心的少年,正策馬奔向更廣闊的天地。

而童淵轉身時,不著痕跡地拭了拭眼角。這三個月的竹舍裡,終究是少了一個會在練槍時突發奇想,在炊煙升起時講述各地風物的少年。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