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與老實的分寸 > 3.糊塗處世,精明做人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做人,把握好厚黑的尺度與老實的分寸 3.糊塗處世,精明做人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3糊塗處世,精明做人

做人金典: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於他擁有的多,而在於他計較的少。

低調的人外表似乎固執守拙而內心卻世事通達,才高八鬥;不懂低調之道的人,外表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而內心卻空虛惶恐,底氣不足。

一個人在複雜莫測的變幻之中要用足夠的聰明智慧來權衡利弊,以防失手於人。人有時候不如以靜觀動,守拙若愚。這種處世的藝術其實比聰明還要勝出一籌。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是後天的聰明,人貴在能集聰明與愚鈍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處且糊塗,隨機應變。

老子大概是把糊塗處世藝術上升至理論高度的第一人。他自稱“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而作為老子哲學核心範疇的“道”,更是那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似糊塗又非糊塗、似聰明又非聰明的境界。人依於道而行,將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中國人向來對“智”與“愚”持辯證的觀點,《列子·湯問》裡愚公與智叟的故事,就是我們理解智愚的範本。

僅以三國時期為例,就有兩場充滿睿智的精彩表演:一是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時,劉備佯裝糊塗得以脫身;二是曹爽和司馬懿爭權時司馬懿佯病巧裝糊塗反殺曹爽。後人有語雲:“惺惺常不足,濛濛作公卿。”蘇東坡聰明過人,卻仕途坎坷,曾賦詩慨歎:“人人都說聰明好,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蠢,無災無難到公卿。”處世可以愚,但做人須清明,對此不可混淆區彆。

“難得糊塗”是糊塗學集大成者鄭板橋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將此體係晉升為:“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做人過於聰明,無非想占點小便宜;遇事裝糊塗,隻不過吃點小虧。吃虧是福不是禍,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饒人不是癡,過後得便宜”,歪打正著,“吃小虧占大便宜”。有些人隻想處處占便宜,不肯吃一點虧,總是“斤斤計較”,到後來是“機關算儘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鄭板橋說過:“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彆人一點,真是算儘自家耳!”

鄭板橋以個性“落拓不羈”著稱於世,心地卻十分善良。他曾給其堂弟寫過一封信,信中說:“愚兄平生謾罵無禮,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長,一行一言為美,未嘗不嘖嘖稱道。囊中數千金,隨手散儘,愛人故也。”以仁者愛人之心處世,必不肯事事與人過於認真,因而“難得糊塗”確實是鄭板橋襟懷坦蕩無私的真實寫照,並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種毫無原則稀裡糊塗地做人。糊塗難,難在人私心太重,自我一執,陡覺世界太小,眼前隻有名利,不免斤斤計較。

聰明與糊塗是為人處世學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藝術。應糊塗時且糊塗,是“糊塗學”的真諦,聰明人不妨試一試。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