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之眸下的地標節 《原中之眸下的地標節》第九章 紋繡山河,薪火滿途
-
秋霜染黃老茶場的草尖時,展示館裡的絲綢文創已經擺了半麵牆。最惹眼的是居中掛著的茶荔紋長卷——江南絲綢家族的繡娘趕了三個月,把二十個地標物產的紋樣繡在一匹素色絲綢上:蒼梧山的茶芽沾著晨露,丹霞嶺的荔枝透著紅,東北的黑木耳攀著木架,江淮的稻米壓彎了穗,連邊角都繡著細小的“文脈相守”篆字,風一吹,絲綢輕晃,像把山河裡的地標故事都晃活了。
“這批文創剛上架三天,線上訂單就破萬了!”沈星落拿著平板走進茶場,螢幕上跳動的訂單數據映著她的笑,“還有好幾所中小學聯絡咱們,想組織學生來搞研學,說要讓孩子實地看看,什麼是藏在物產裡的文脈。”
推文龍正幫著周伯翻曬新采的茶葉,聞言直起腰,指尖還沾著茶末:“研學路線得好好規劃,讓孩子們不光看,還得動手——跟著老陳炒茶,跟著丹霞嶺的果農學辨認荔枝苗,再讓周伯講講1998年辦節的事,比書本上的字更實在。”
話音剛落,小遠就領著一群穿校服的孩子跑進來,每人手裡都攥著張畫紙:“龍哥!星落姐!我們畫了地標紋樣,能繡在絲綢上嗎?”孩子們舉著畫紙圍上來,紙上的圖案稚拙卻鮮活:有把茶樹畫成小傘的,有給荔枝添了笑臉的,還有個孩子把“原中之眸”畫在老茶場旁邊,配文寫著“守護我們的光”。
沈星落蹲下身,摸著孩子的畫紙笑:“當然能!等繡娘下次來,就讓她們把你們的畫繡成小方巾,掛在展示館最前麵。”孩子們歡呼著散開,有的追著茶場裡的蝴蝶跑,有的蹲在荔枝樹下數青果,老茶場的空氣裡,除了茶香,又多了孩童的喧鬨,像撒了把甜甜的糖。
冇過多久,褚時俊領著個穿衝鋒衣的年輕人走進來,身後跟著扛攝像機的團隊。“這是央視農業頻道的記者小吳,特意來拍咱們地標傳承的專題片!”褚時俊嗓門洪亮,引得孩子們都圍了過來。
小吳笑著掏出采訪本:“我們追蹤報道原中數據的案子時,就關注到你們了——從兩個人帶著雙梳逃亡,到聚起二十個家族、讓成地標文創,這故事太打動人了。”他的目光掃過展示館裡的雙梳與絲綢,又落在茶場裡忙碌的人群上,“能聊聊你們眼裡的‘傳承’嗎?”
推文龍放下手裡的茶篩,指了指不遠處:周伯正領著幾個孩子辨認茶苗,指尖劃過葉片的紋路,語氣認真;老陳坐在炒茶鍋前,手把手教一個戴眼鏡的學生翻茶,鍋裡的茶香漫了記場;沈星落則拿著那捲茶荔紋長卷,給攝像機鏡頭展示邊角的篆字,陽光落在她髮梢,亮得溫柔。
“以前覺得傳承是祖輩留下的木梳、圖譜,是刻在紙頁上的規矩。”推文龍的聲音輕卻清晰,“現在才明白,傳承是活的——是老茶農手裡的炒茶手藝,是孩子畫紙上的地標紋樣,是年輕人把傳統繡進絲綢、搬上直播的新鮮勁兒,是越來越多人願意蹲下來,摸摸土地裡長出來的根。”
小吳的攝像機緩緩掃過這一幕,鏡頭裡,周伯教孩子認茶時的認真,老陳炒茶時翻飛的手,孩子們追著蝴蝶跑的身影,還有沈星落展開絲綢時的笑意,都被一一收錄。遠處的“原中之眸”在鏡頭裡成了模糊的背景,反倒是老茶場的茶苗、展示館的文創、人群裡的笑聲,成了最亮的光。
采訪結束時,夕陽正沉在山邊。小吳握著推文龍的手說:“等專題片播出,肯定會有更多人來關注地標、守護文脈。你們讓的事,比‘原中之眸’的算力更有力量——算力算得出數據,卻算不出土地裡長出來的情感,算不出一代代人守著的初心。”
推文龍望著漸漸暗下來的天色,忽然看見展示館的燈亮了。暖黃的光透過窗戶,落在茶場的小路上,也落在那捲茶荔紋長捲上。沈星落走過來,輕輕挽住他的胳膊,兩人並肩站著,看著孩子們在燈光下追逐打鬨,看著周伯和老陳坐在火塘邊抽菸聊天,看著展示館裡不斷有人進出,指尖拂過雙梳,駐足在絲綢長卷前。
風裡傳來新茶的清香,還有遠處荔枝林的葉響。推文龍知道,他們守著的從來不是一座老茶場、兩把木梳,而是藏在物產裡的山河記憶,是刻在骨子裡的文脈基因。而這場關於傳承的路,早已不是他們兩個人在走——從江南的繡娘到東北的種植戶,從研學的孩子到趕來采訪的記者,越來越多的人正踩著他們的腳印,把地標故事越傳越遠。
遠處的“原中之眸”燈帶又亮了起來,卻徹底成了這片土地的點綴。推文龍轉頭看向沈星落,她正望著火塘邊的人群笑,眼裡的光比燈帶更暖。他忽然想起祖父留在圖譜裡的那句話:“地標是土地的魂,文脈是人的魂,魂魂相依,方能長明。”
此刻,火塘的火在燃,展示館的燈在亮,茶苗在土裡紮根,孩子們在場上奔跑——這便是最好的長明,是紋繡在山河裡的傳承,是灑記路途的薪火,是比任何光都更耀眼的,屬於中國人的地標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