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習慣的力量_心得 > 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習慣的力量_心得 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15.讀書的習慣——“天下,多得不可勝數。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天下”而又“第一”,可見他對讀書的重要性的認識。

為什麼讀書是一件“好事”呢讓我們聽聽季羨林先生是如何解釋的:

也許有人認為,這問題提得幼稚而又突兀。這就等於問:“為什麼人要吃飯”一樣,因為冇有人反對吃飯,也冇有人說讀書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卻認為,凡事都必須問一個“為什麼”,事出都有因,不應當馬馬虎虎,等閒視之。現在就談一談我個人的認識,談一談讀書為什麼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們常常總說“自從盤古開天地”。我現在還要從盤古開天地以前談起,從人類脫離了獸界進入人界開始談。人成了人以後,就開始積累人的智慧,這種智慧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就是越積越多。禽獸似乎冇有發現有這種本領,一隻蠢豬一萬年以前是這樣蠢,到了今天仍然是這樣蠢,冇有增加什麼智慧。人則不然,不但能隨時增加智慧,而且根據我的觀察,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有如物體從高空下墜一般。到了今天,達到了知識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驚。有的人竟憂心忡忡,不知這種技術發展。

“伊於胡底。”(語出《詩經·小雅》:“我視謀猶,伊於胡底?”)信耶穌教的人擔心將來一旦“克隆”出來了人,他們的上帝將向何處躲藏。

人類千百年以來儲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一是實物,比如長城等等,二是書籍,以後者為主。在發明文字以前,儲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瞭以後,則使用書籍。把腦海裡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

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儘,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儘。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麼呢

讀了季羨林關於讀書的解釋,我們對讀書的好處一下就會豁然開朗了,書是人類智慧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而非外在的強加。因此古往今來對它的描述有許多,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開卷有益”,等等。也有許多關於讀書學習走向成功的誌士無不在我們的記憶中,在史冊上呈現:

哈利·杜魯門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總統。他冇有讀過大學,曾經經營農場,後來經營一間布店,經曆過多次失敗,當他最終擔任政府職務時,已年過五旬。但他有一個好習慣,就是不斷地閱讀。多年的閱讀,使杜魯門的知識非常淵博。他一捲一捲地讀了《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以及所有查理斯·狄更斯和維克多·雨果的小說。此外,他還讀過威廉·莎士比亞的所有戲劇和十四行詩等。

杜魯門的廣泛閱讀和由此得到的豐富知識,使他能帶領美國順利度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時期,並使這個國家很快進入戰後繁榮。他懂得讀書是成為一流領導人的基礎。讀書還使他在麵對各種有爭議的、棘手的問題時,能迅速做出正確的決定。例如,在20世紀50年代他頂住壓力把人們敬愛的戰爭英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解職。

他的信條是:“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是一名領袖,然而每一位領袖必須是讀書人。”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有著良好閱讀習慣的人。世界500家大企業的ceo至少每個星期要翻閱大概30份雜誌或圖書資訊,一個月可以翻閱100多本雜誌,一年要翻閱1000本以上。

如果你每天讀15分鐘,你就有可能在一個月之內讀完一本書。一年你就至少讀過12本書了,10年之後,你會讀過總共120本書!想想看,每天隻需要抽出15分鐘時間,你就可以輕易地讀完120本書,它可以幫助你在生活的各方麵變得更加富有。如果你每天花雙倍的時間,也就是半個小時的話,一年就能讀25本書——10年就是250本!

“書猶藥也,可以醫愚。”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受益終生——這是成功的處方。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不斷突破思維的圍牆,打造出一個全新的人生。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