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_心得 10.堅持的習慣
-
10.堅持的習慣
孟子論“持之以恒”——學習就像挖井。最令人感佩的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奮。孟子曾作過一個比喻:“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孟子·儘心上》)他說,學習就好比挖井,必須持續不斷地努力才能見效。如果挖井挖下幾丈不見水就放棄,那就隻能是一口廢井。持之以恒,是學習意誌和持久力的表現,是學習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不斷深化的條件。
陶淵明論“持之以恒”
——讀書要日有所長。
一個讀書少年向陶淵明求教。陶淵明帶他來到田邊,指著尺把高的稻禾問:“你仔細瞧瞧,它現在是否在長高呢?”少年蹲下目不轉睛地盯著禾苗,看了半天,說:“冇見長啊。”陶淵明反問:“真的冇見長嗎?那麼,春天的秧苗又是怎樣變成尺把高的呢?”少年不解地搖頭。陶淵明開導說:“其實這禾苗每時每刻都在生長,隻是我們冇觀察到。讀書學習也是這樣。知識的增長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自己都覺察不到。但隻要勤學不輟,持之以恒,就會由知之不多變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接著,陶淵明又指著一塊大磨石問:“你看那磨石,為什麼會出現像馬鞍一樣的凹麵呢?”少年答:“那是磨損的。”“那你可曾見到,它是哪一天被磨損成這樣的呢?”少年說:“不曾見過。”陶淵明又進一步誘導說:“這是農夫們天天在它上麵磨刀、磨鐮、磨鋤,久而久之,磨損而成。由此可見,‘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學習一旦間斷,所學知識就會不知不覺地慢慢忘掉。”循循善誘的開導,使少年悟到了為學必須“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勤學則進,輟學則退”的道理。
多少年才能寫成钜著
——持之以恒是成功的“鐵律”:
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
年。
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0
年。
哥白尼寫《天體運行論》花了36
年。
摩爾根寫《古代社會》花了
40
年。
歌德寫《浮士德》花了
60
年。
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花了37
年。
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5
年。
左思寫《三都賦》花了10
年。
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27
年。
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10
年。
徐霞客寫《徐霞客遊記》花了34
年。
從以上幾個數字裡,我們可以看到,要成就一項事業,需要持久的恒心。所以,巴爾紮克說:“持續不斷的勞動是人生的鐵律,也是藝術的鐵律。”
1948
年,牛津大學舉辦了一個“成功秘訣”講座,邀請到了當時聲譽已登峰造極的偉人丘吉爾來演講。3
個月前媒體就開始炒作,各界人士引頸等待,翹首以盼。
這天終於到來了,會場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全世界各大新聞機構都到齊了。人們準備洗耳恭聽這位大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的成功秘訣。
丘吉爾用手勢止住大家雷鳴般的掌聲後,說:“我成功的秘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能放棄
!
我的講演結束了。”說完就走下講台。
會場上沉寂了一分鐘後,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