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_心得 9.細節的習慣
-
9.細節的習慣
記得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位大學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名翻譯。畢業後,她被分到大使館,她很高興。但是後來才知道,她擔任的工作隻是個接線員,一個被彆人看不起的最冇有前途的崗位。但是,她並冇有自暴自棄,而是慢慢學著喜歡這個崗位。她把使館所有人的名字、電話號碼和工作都一一記在本子上,一有時間就默誦,她還記住使館人員家屬的電話和姓名,最後,還儘可能掌握大使館人員的工作情況。當有電話打進來,她總是以最快的速度接聽,要找外出工作人員的,她會告訴對方他外出了,什麼時候可能回來,而這些都是其他人做不到的。她快速、準確的服務不僅使使館工作人員得到很多方便,而且當地許多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都對之讚不絕口。後來,大使也注意到這個工作努力的姑娘,每次外出工作時,都不忘告訴她。而且,在大使的推薦下,她成為一家著名媒體的翻譯。
注重細節的習慣往往能夠促成大事。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大。很多小事,你能做,彆人也能做,隻是做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上的功夫,決定著事情完成的質量。
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隻能是敷衍了事。這種人無法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而隻是當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熱情。他們隻能永遠做彆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甚至即便這樣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好,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有一個叫莫克的18歲小夥子,剛從菲利普斯學院畢業,是一個窮牧師的兒子,正處在畢生事業的起步階段。當時,莫克還是一個辦公室的打雜人員,替一位叫伯蘭克的證券經紀人做些雜務性工作,一星期掙15美元工錢。他的領導看他是個勤快可愛的小夥子,便給了他一個去銷售鐵路債券的機會。
於是,小夥子便尋找機會與紐約銀行行長摩西·泰勒搭腔賣一些公債給他。他知道這位行長對這條鐵路非常感興趣。
他是怎樣把這些債券賣給那位行長的呢?
莫克自己這樣記載道:“當我走到他的辦公桌前時,他正對一個喋喋不休的人不耐煩地說道:‘講到正題上來,講到正題上來。’過了一會兒,他搖著頭把那人趕了出去。接下來,他向我點了點頭,示意我過去。我走過去把債券放到他的桌子上,說道:‘97。’泰勒先生很奇怪地看了我一會兒,然後把他的支票簿拿了過去,問道:‘寫誰的名字’‘伯蘭克先生!’簽好了支票後,他又問道:‘伯蘭克先生給你多少回扣’‘025%。’‘這太少了,讓他給你1%的回扣,如果他不照這個數目付給你,就由我來代他付。’”
莫克就這樣成功地賣掉了他的債券,而比這更為重要的收穫是,他同時得到了那個行長的注意,為贏得與這位重要人物的友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莫克正是憑藉其敏銳的眼光,看出了這位偉大的銀行家有一副很細微、有時脾氣卻也很急躁的性格,所以他猜定泰勒必定喜歡簡潔的語言,對繁文縟節異常反感。後來莫克與泰勒交談時,就完全以極為簡潔的談話打動他,絕不說絲毫的廢話。這果然很合泰勒的脾氣。他後來還繼續向這個年輕人購買債券,並在許多彆的事情上給予了他幫助。
莫克30歲時成了一名百萬富翁。
莫克的成功,在於他很早就已懂得了“從細節中取勝”這一策略的重要性。當然,這種洞察人心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就的,需要長期的積累,需要在注重對細節的觀察中不斷地訓練和提高。成功者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夠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不論什麼事,實際上都是由一些細節組成的。
不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注重細節的為人處世風格,也會給你的事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芒西原來隻是一家小報社的記者,但他後來卻升遷到了《紐約太陽報》出版人的高位上,成為當時美國媒體界卓越的領袖。
芒西去世前不久,他的老同事歐爾曼·裡奇為他寫了一本傳記,書中有一個頗具啟發性的故事,它可以讓我們瞭解到芒西為什麼能成為一名業界領袖。
裡奇這樣寫道:“大約在25年前,我的右耳就失去了聽覺。從此以後,當我們倆在一起的時候,這位領導每次都站在我的左邊。無論是在他的房間裡,抑或是在他的寫字間裡、汽車裡、大街上、進餐時……無論什麼時候,他總是會站在一個不使我感到自己是個殘廢人的位置上。
而且,在他做這樣的舉動時,顯得那樣自然、隨意,簡直冇有一個人能注意到他是故意這樣做的。這真讓人感到驚訝……可以說,他真是一個設身處地替朋友著想的大好人。”
從這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像一切有成就的人一樣,芒西也是常常在小事情上留心著彆人的需要。
這種對細節的注意,我們稱為機敏、殷勤或者體貼。一切有成就的人,都知道怎樣靠這種用心良苦的“小動作”去獲得人們的信仰及擁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