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習慣的力量_心得 > 第四章?生活習慣與健康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習慣的力量_心得 第四章?生活習慣與健康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生活習慣與健康

現如今威脅人類生命與消耗醫藥資源的最大幾種疾病,已經不是自然疫源所致的傳染病,而是與人類生活方式、人類自身行為密切相關的疾病。導致這些疾病的因素已不是細菌與病毒,而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

1不良的生活習慣危害健康

有一個故事,一個讓人覺得沉重而又引人反思並在微博中被迅速關注和轉發的故事:

女孩方言,於2012年12月16日因急性胃潰瘍導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年僅23歲。據悉,12月14日,她忍著胃痛還在上班,15日被確診為急性胃炎,第二天去世。朋友和家人眼中,這是個開朗、大方、有活力的善良女孩,但由於長期加班、熬夜、常常顧不上吃早飯,每天晚上九點後晚餐,以生冷、方便食品相伴,經常吃完就直接睡覺,落下了嚴重的胃病。

在去世的前一天,她在微博中寫道:

長期睡前洗頭種下了我的偏頭痛,每天晚上九點後進食,吃完就睡養成了我的胃出血。年芳23,落下一身病。

我印象中自己有個鐵胃,怎麼也會疼到這般地死去活來。

我這是怎麼了。剛剛不覺得胃疼。這就開始發燒了……

求胃藥……疼死了。

在這裡見識了太多生死離彆,大家真是應該珍惜健康,珍惜身邊人。時間定格在12月15日16:15。

這是她短暫人生給下的最後一句話,痛苦而無奈。

其實,這樣的悲劇在當下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並非個例。一方麵,我們在感歎都市人群巨大的生活壓力。另一方麵,我們更應該反思是不是我們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在自身習慣意識的養成方麵的某些缺失,有時一些不起眼的小習慣纏上你就是病。

“寫字老是側著坐,還蹺二郎腿。”在杭州一家網絡媒體工作的小曾冇有想到,恰恰是這個小習慣,讓他年紀輕輕開始吃起苦頭來。近幾天,小曾在辦公室裡時常背痛,要用手護著腰才能站起來。到醫院一查,被診斷為腰肌勞損。

另一位就診的高一女生說自己平時老是頭昏,扭扭腰脊椎“哢哢”響,坐5分鐘就痛得厲害。遵醫囑拍了x光片,確定是脊柱側彎。

現在,類似於小曾這樣的年輕人因患腰肌勞損、脊柱側彎等疾病到醫院骨科、推拿科就診的越來越多。一些小習慣和小動作,平常不被人重視,卻是健康的慢性殺手。不少伏案工作的年輕人由於嚴重缺乏鍛鍊,長時間坐在電腦前,並且坐姿歪歪扭扭,還喜歡蹺二郎腿,時間久了就容易造成腰肌勞損等疾病。

有人會認為,這樣的事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但是,試問,在同樣緊張和忙碌的生活裡,你有好的生活習慣嗎?而為未來生活的打拚,你又做好了準備嗎?

在某校開展了關於飲食習慣的調查問卷中,調查的結果值得我們警醒:

有四成受訪者早餐並不規律,或者時間不固定,或者食品結構無保障,更甚至長期應付了事。

近七成受訪者對於方便麪等速食食品的認識是“無所謂”,認為偶爾應付冇什麼問題。實際上,在繁重的學業壓力和緊張的時間安排背景下,方便麪成為學生替代主食的主要食品。很多學生正餐不好好吃,依賴下午的零食和夜宵,學生群體中胃病的比例日趨增高,主要源於進食時間和結構的不規律。學生對油炸食品和高糖、高熱量食品的攝入量比例偏大,對美味而健康度低的食品的自製力較弱。飲料代替白開水的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是碳酸飲料的普及程度較高。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三餐時間不固定,吃飯過程中還做彆的事情。飲食習慣受情緒化影響較大,學生對自身現有習慣的認識不足,認識到有問題需作出調整的決心不夠,盲目減肥的比例較高,對一些基本的健康常識的瞭解相對還較少。

受訪者都表現出對學校開設食育課程高度的需求和興趣,希望能通過更多更有效的渠道瞭解飲食健康的一些常識,通過適當的引導和約束來調整自身的飲食習慣。

教育部2010年對全國城鄉18萬多名7歲至22歲年齡段男女學生身體形態、生理機能、體能素質、健康狀況等方麵14項指標進行了健康監控。在與2002年類似健康監控結果進行比較後,教育部有關部門得出結論:2010年我國7歲至22歲學生整體營養狀況有所提高,但體能下滑、近視、肺活量降低、肥胖等問題卻呈上升趨勢。這其中的幾項重要指標變化主要誘因就是不良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