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訓練常勝團隊
-
訓練常勝團隊
【王陽明語錄】
其勇力雖有,而節製未諳;嚮慕雖誠,而情意未洽;一時調用,亦恐兵違將意,將拂士情,信義既未交孚,心誌豈能齊一。——《知行錄》
【語錄精解】
他們雖然有勇力,但不熟悉軍事指揮;雖然有鬥誌,但感情尚未融洽,一時之間調用他們,隻怕士兵會違逆將領的命令,將領傷害士兵的感情。信義還冇有交融,心誌怎能合而為一?
《孫子兵法》第一篇,談了判斷勝負的七大要素:“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世間勝負,都不出這七大要素。王陽明熟讀兵書,自然明白其理。
但是,讀過兵書的人很多,許多人讀了跟冇讀一樣,甚至更糟,反倒把腦筋搞壞了。為什麼呢?有的人流於想象,知道卻不去做,王陽明比他們高明的地方在於,他“知行合一”,老老實實按自己知道的去做,而不是誇誇其談。還有的人紙上談兵,一切都想按書本做得一分不差,否則就以為做壞了,就不知怎麼辦纔好了,所以他們老埋怨彆人不按他們的套路出招。王陽明比他們高明的地方在於,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做事,而不求完美。七大要素等於七門功課,總分七百,誰都考不了滿分,也冇有必要,你隻要做得比對手高那麼幾分,你就可以做贏家。
王陽明去南贛帶兵前,那一帶的官軍和山賊都屬於“差生”級,七門功課都有得分,你方這門強一點,我方那門強一點,總分差不多,都不高,所以雙方鬥了二三十年,互有勝負,誰都不能真正打敗對方。
王陽明來到南贛後,對自己的任務非常明確:他是教練,不是參賽選手,他的任務不是像諸葛亮、劉伯溫那樣想出幾個奇招妙計,一舉製勝;更不是像韓信、嶽飛那樣親臨前線指揮。他的任務隻是將官軍從“差生”變成“優生”或“次優生”,同時在“道”的方麵使勝負變得有利於官軍。
王陽明在南贛,主要強化了以下幾門功課:
一是行道。山賊都是破產農民,為求活路而聚眾為匪。因為天災和官府逼迫,破產農民越來越多,所以山賊永不乏兵源。王陽明積極整頓吏治,減輕對農民的壓迫,同時積極救災,將饑民從生死線上救下來,然後設法安排就業。這一來,山賊的兵源少了,不再像以前那樣愈剿愈多。可以說,當王陽明做好這一步,山賊已經被剿了一半。
二是立法。以前官軍紀律廢馳,比土匪好不了多少,王陽明治軍的第一步是嚴明軍紀,使官軍變得像官軍,讓老百姓覺得還是官軍比較可愛,作戰時,百姓自然會偏袒官軍一方。他還推行“十家牌法”,使百姓改變跟山賊任意交通的習慣,以杜絕山賊的經濟與情報來源。
三是強兵。王陽明知道,兵在精而不在多,那些專靠當兵吃糧,打仗不起勁討軍餉起勁的“兵痞子”,有還不如冇有。但官軍的素質是多年積習而成,一時很難改變,靠他們打仗,如同“驅羊攻虎”,什麼奇招妙計都不靈。因此,王陽明的傾向是少用官軍,儘量精選武勇敢戰的民兵。他一上任便要求各縣在牢頭、捕快、打手中“挑選驍勇絕群、膽力出眾之士,每縣多或十餘人,少或**輩,務求魁傑異材,缺則懸賞召募”。每縣雖然隻有十幾人,最後招募而來的不過數千人,作為一種機動力量,確實能當大用,往往以少勝多,令山賊聞風喪膽。
後來曾國藩辦“團練”,用的就是王陽明之法,以民兵平定了太平天國起義。但蔣介石用此法時,卻無建樹,原因在於無“道”,隻關心勝負,不關心百姓的疾苦死活。所以說,講兵法也好,講商法也好,隻能在“道”的前提下講,失了“道”,什麼法都不靈了!
四是練卒。王陽明認為,“習戰之方,莫要於行伍;治眾之法,莫先於分數;所據各兵既集,部曲行伍,合先預定”。為了讓官軍提高戰鬥力,由紀律散慢變得訓練有素、令行禁止,他對官軍重新編製,“每二十五人編為一伍,伍有小甲;五十人為一隊,隊有總甲;二百人為一哨,哨有長、協哨二人;四百人為一營,營有官、有參謀二人;一千二百人為一陣,陣有偏將;二千四百人為一軍,軍有副將、偏將無定員,臨陣而設。小甲於各伍之中選材力優者為之,總甲於小甲之中選材力優者為之,哨長於千百戶義官之中選材識優者為之。副將得以罰偏將,偏將得以罰營官,營官得以罰哨長,哨長得以罰總甲,總甲得以罰小甲,小甲得以罰伍眾。務使上下相維,大小相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自然舉動齊一。”
對於民兵的訓練與指揮,他也做了具體規定,“多者二三百人,少者一百人,或五十人,順從其便,分定班次。各役若無彆故,自行統領,或有事故相妨,許今推選親屬為眾所服者代領,前來贛城,皆於教場內操演。除耕種之月,放令歸農,其餘農隙,俱要輪班上操。仍於教場起蓋營房,使各有棲息之地;人給口糧,使皆無供饋之勞;效有功勤者,厚加犒賞;違犯約束者,時與懲戒。如此則號令素習,自然如身、臂、手指之便;恩義素行,自然興父兄子弟之愛;居則有禮,動則有威,以是征誅,將無不可矣。”
五是賞罰。王陽明對賞的重視更甚於罰,先用賞把士氣調動起來了,大家都有功勞,都該受賞,受罰的自然少了。所以他賞賜的人很多,懲罰的人不多。
六是用間。王陽明非常注意防敵間諜,又重視己方間諜的運用。以前山賊眼線廣佈,官軍在明,山賊在暗,官軍有所行動,山賊瞭如指掌。後來反過來了,官軍眼線廣佈,而山賊的眼線多被清除。官軍以明眼人打半盲人,自然爭得了主動。
王陽明將以上幾門“功課”的成績提高了,效果馬上出來了,山賊不再是同一個級彆的對手,勝負就此決定。冇用多長時間,橫行二三十年的山賊便被收拾得乾乾淨淨。
跟王陽明學絕學:爭勝負跟學生參加考試是一個道理,“優生”和“差生”的較量,結果早在進考場前就已經決定了。王陽明深知此理,把工夫做在戰場之外,真正到了戰場,隻是謹防意外罷了。所以說,勝負並不神秘,都可以做在眼睛能看見的地方,勝得明明白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