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責人不如責己
-
責人不如責己
【王陽明語錄】
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儘處,奚暇責人?——《知行錄》
【語錄精解】
如果能反省自己,才能發現自己許多不足之處,哪有功夫責備他人?
王陽明有一個朋友,經常發脾氣,責怪他人,王陽明提醒他說:“學工夫應該反省自己。如果隻是責怪彆人,隻看見彆人的不對,看不見自己的差錯。如果能反省自己,才能發現自己許多不足之處,哪有工夫責備他人?舜能化解其弟象的傲氣,其訣竅隻是不看象的不對。如果舜一定要糾正他的奸惡,就看見象的不對了。象是一個傲慢的人,一定不肯示弱,如何感化得了他?”
這個朋友聽了很感動,對平日經常責人的行為感到後悔。王陽明又說:“你今後儘量不要去議論彆人的是非,有時忍不住責怪了彆人,就要當成犯了一件大錯,儘量改正。”
責備彆人是容易的,卻會加重自己的過錯。例如有的老師,不研究學生的心理,不瞭解學生的興趣,不鑽研教學方法,不訓練口才技巧,講的課乾巴巴的,聽得學生昏昏欲睡,他不怪自己講得不好,反倒責怪學生不愛學習。即使成年人,聽了他的課也難免不厭煩,何況心性活潑的青少年呢?他對自己的要求未免太低了,對彆人的要求未免太高了。好比廚師,他不怪自己的廚藝太差,反怪彆人挑剔,不吃他的菜,豈不是既不利於人,又加重了自己的錯誤嗎?
在人際交往中,經常犯對自己要求太低、對彆人要求太高的錯誤,所以錯的總是對方,而自己則可理直氣壯地責備對方。朋友、夫妻、同事之間,莫不如此。舉一個例子:三國時,許汜和陳登原先關係很好,後來卻斷絕了來往。一天,劉備問起此事:“聽說你和陳登是好朋友,近來怎麼不來往了?”
許汜說:“陳登待人越來越傲慢,去年我到他那裡避難,他睡在大木床上,卻讓我睡在一個低矮的小床上。”
劉備說:“我是瞭解陳登的,知道他從來不會做無禮的事情,如果他真那麼做了,也一定有原因。”
許汜說:“陳登怪我不顧國家動亂,大量地購置田產。”
劉備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你隻顧自己發財,陳登怎麼會對你客氣呢?如果是我,我會睡在百尺高樓上,讓你睡在潮濕的地板上,又豈是大床和小床的區彆呢?”
許汜看不見自己的貪婪自私,隻看見朋友陳登的傲慢,殊不知陳登的“傲慢”正是從他貪婪自私中來。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貪婪自私的人,根本不配跟一個誌在天下的人做朋友,人家給他一張小床睡一下,已經很客氣了。
人們為什麼高標準要求彆人而對自己要求很低呢?正如王陽明所說:“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再傻的人,挑彆人的毛病還是很容易,況且,你的眼睛有毛病,看什麼都是毛病,將彆人的優點當成毛病,也可以批評一番。再聰明的人,都有“諱疾忌醫”的心理,不自信的人,小心掩蓋自己的毛病,惟恐被人發現“瘡疤”,正如癩痢頭的阿q聽見“光”“亮”就要發怒一樣;自信的人,自我感覺良好,以為通身上下全是優點,隻差冇像佛祖那樣頭頂放光了,哪肯承認自己有何毛病?
隻有真正聰明的人,才知道自己並不完美而樂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勇於改正。
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遼跟護軍武周本是好朋友,為了一點小事,引起爭執,互不相讓,結果鬨翻了,從此斷交。後來,張遼聽說一個名叫胡質的人學問和人品都很,便主動托人說合,想見麵結交。胡質以身體不適為由,婉言拒絕了。
一天,張遼見到胡質,問道:“我想與你交朋友,你怎麼嫌棄我呢?”
胡質直言不諱地說:“交朋友要看大節,不計小事,才能長久保持友誼。武周為人不錯,你們原是朋友,為了一點小事,你就不理人家了。我的才學、品德遠不如武周,怎能使你長久信賴?既然遲早要絕交,不如不結交!”
張遼聽了,愧悔交加,連連稱謝。隨即跑到武周家,登門道歉,從此二人和好如初。胡質見張遼知過能改,認為可交,也和張遼結成了朋友。
每個人都可能責己從寬、責人從嚴,大人物、小人物都不例外,那跟品德冇有必然關係,主要由人的視角決定,因為人是由內往外看,隻能看見彆人身上的灰塵,看不見自己背後的汙穢。但是,聰明人不會隨順這先天特點,總要學會用心眼反觀,隨時點檢自己身上的不是。當你冷靜反省,發現自己身上也有毛病,而且毛病不比彆人少,自然會將注意力轉移到給自己糾偏改錯上,哪有工夫責人呢?
跟王陽明學絕學:古人說:“靜坐常思過,閒談莫論人非。”思過和不論人非其實是因果關係,不思過者必論人非,隻有思過,纔不好意思說彆人的閒話,對彆人的毛病也能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