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少指摘,多誘勸
-
少指摘,多誘勸
【王陽明語錄】
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將勸意多,方是。——《知行錄》
【語錄精解】
大凡朋友,告誡、指摘的地方應該少一點,引導、勸說的意思多一點。
朋友之間,有規諫義務,如果隻是在一起相互捧拍,對朋友的錯誤視而不見,任其錯上加錯,有失朋友道義。尤其對虛懷若穀、樂於傾聽不同意見者,更應該坦率陳言。晏子有個朋友高繚,在門下為食客三年,冇有出過什麼差錯。高繚有意入朝為官,晏子卻不推薦他。有一天,晏子和齊景公談到用人問題,齊景公說:“我聽說高繚跟您交好,我想見一見。”
晏子說:“我聽說為土地而作戰者不能成王,為俸祿出仕者不能成政;高繚這個人,跟我做兄弟很久了,從未指出過我的錯誤,彌補我的缺點,他隻是想通過我求官罷了,這樣的人對您有什麼好處呢?”
齊景公於是打消了起用高繚的念頭。
後來,晏子把高繚趕走了,左右的人勸道:“高繚跟隨您三年,冇有得到官職,您卻把他趕走了,是否有失道義?”
晏子說:“我是個淺薄無知的人,全靠身邊的人維持匡正,我才能站直了。高繚跟我相交三年,從來冇有指出我的過失,所以我要趕走他。”
晏子身處高位,所以一定要彆人指出他的過失;而且他“宰相肚裡能撐船”,更不會討厭彆人的規諫。但一般人冇有這麼大的度量,聽見誇讚就喜歡,聽見告誡就不高興,對指摘更受不了。所以,王陽明建議,對朋友的告誡、指摘要儘量少一點。如何儘規諫的義務呢?引導、勸說不妨多一點。
王陽明交友,往往用探討的方式交換不同觀點,很少指責彆人的錯誤,除非對方確實錯得很明顯,他才略說一二,並且還會儘量為之化解,以保全其麵子。
有一次,一個新來的學生,針對他“人慾減一分,天理複一分”的觀點,提出異議說:“欲於靜坐時將好名、好色、好貨等根逐一搜革,掃除廓清,恐是挖肉做瘡否?”
陽明正色道:“這是我醫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過了十數年,亦還用得著。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壞我的方子。”
那個學生慚愧無地。過了片刻,王陽明又寬慰道:“此量非你事,必吾稍知意思者為此說以誤汝。”
如此一說,學生的心情好多了。
對朋友的規諫,有一個要點:真誠。你若借指出對方的錯誤而自顯高明,哪怕你的話說得對,對方也不會接受。因為你踮起腳尖比高,隻是拿對方的錯誤當墊腳石,並無為對方著想的真心。你若真心實意為對方好,對方感受到了,自然樂意接受你的意見。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談了真誠交友的五大要訣,很有啟發意義,你若能行此五條,朋友自然不會懷疑你的真誠:“一者見之作罪惡,私往於屏處,諫曉嗬止之;二者小有急,當奔趣救護之;三者有私語不得為他人說;四者當相敬難;五者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
“見之作罪惡,私往於屏處,諫曉嗬止之”,意思是說,看見朋友犯了過失,應該在私下裡、無外人在場時進行勸說。“諫”是直言相勸,“曉”是講清道理,“嗬”是大聲斥責,“止”堅決製止。“諫曉嗬止”四字,準確表達了勸誡朋友的步驟和合理方式。先以尊重為先,勸他不要犯錯。如果對方懂道理,一勸即聽,那是再好不過了,目的達到了,又省了許多口舌。如果對方不懂道理,就要耐心地分析利弊,使對方知道後果。如果對方明知不對,仍然執意犯錯,這時就顧不上他的麵子,應該大聲嗬斥,嚴厲製止。假設對方不顧利害,仍然執意去做,那就冇辦法了。一般來說,有外人在場時,誰都會堅持自己的意見,明知錯了也不願意承認,因為怕丟麵子,所以一定選擇私人場合進行勸說。
“小有急,當奔趣救護之”,當朋友有急事需要幫忙,應該趕緊設法予以幫助。你將友情落實在行動上,朋友自然相信你的真誠,認為你“夠意思”。說得動聽,做得難看,對朋友的困難袖手旁觀,這樣的朋友有什麼用呢?
“有私語不得為他人說”,保護朋友的**、機密,不得告訴第三者。朋友信任你,纔跟你分享**、機密,泄露給彆人,辜負了朋友的信任,甚至會給朋友造成傷害,是嚴重不義行為。
“當相敬難”,朋友之間要相互敬重。“難”,即再難也要做的意思。路上相遇,點點頭,問聲好,不難,隻要麵熟都可做到。停下來,握握手,噓寒問暖,難度稍大,熟人之間纔可做到。親友結婚,發個賀電,寄個禮物去,更難一點,恐怕要是朋友才行。親自去參加婚禮,乃至從外地搭飛機去參加婚禮,就更難了。總而言之,你儘禮的方式越難,越能表明對方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雙方的友誼越深厚。
“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自己得了好東西,跟朋友分享。這一條適用於古代,現代基本不能適用。不過,如果自己條件好,適當接濟朋友中的貧弱者,還是應該的。在這方麵,猶太人的經驗值得借鑒:比如自己發財了,便設法幫助親戚、朋友經營生意,使他們走上致富之路。猶太人無論居住在哪個國家,最後都會成為富有群體,原因就在於他們的互助精神。當你儘心儘力幫助朋友發展事業時,朋友還會懷疑你的真心嗎?對你的話,朋友自然容易聽進去了,即使聽不進去,也不會對你的話產生反感。
但是,無論對朋友的“箴規指摘”多麼真誠和講究方法,還是少一點比較好,以免讓朋友誤以為你是一個喜歡挑刺的人。而“誘掖將勸”則不妨多一點。王陽明就特彆喜歡以“誘掖”的方式勸人。例如,王陽明的學生鄒守益被流謫到安徽廣德時,對王陽明自我反省說,他的遭貶,“隻緣輕傲二字”,王陽明馬上鼓勵他:“知輕傲處,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
紹興知府南大吉近狂而不傲,豪曠不拘小節,因喜愛“心學”,主動請求給王陽明當門生。有一次,他問王陽明:“我辦事有很多過失,先生何無一言?”
王陽明反問:“你有何過?”
南大吉一一說了自己的過錯。
王陽明說:“我早就給你指出來了。”
南大吉莫名其妙地問:“什麼時候?”
王陽明說:“我不說,你怎麼知道自己的過失呢?”
南大吉說:“良知。”
王陽明說:“良知不是我經常講的嗎?”
南大吉笑謝而去。
過了幾天,南大吉又來懺悔,覺得自己的過失更多了。王陽明稱讚說:“昔鏡未開,可得藏垢。今鏡明矣,一塵之落,自難住腳。此正入聖之機也,勉之!”
跟王陽明學絕學:王陽明強調“學貴自得”“學貴心會”,如果一個人全不覺悟,對自己的過失全不反省,指責也是冇有用的,徒然增加雙方的不快。他以前難道看不到南大吉的過失嗎?讓南大吉自己覺悟,然後加以“誘掖”,效果自然好多了,而且雙方都很開心,不是更有利於維持雙方的情誼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