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第五章 王陽明的為官絕學
-
王陽明的為官絕學
王陽明不是政客,不會長袖善舞以經營權勢,但他是一個好官,懂得如何用良知、智慧經營一方福利,修己以安人,也懂得如何在混濁的官場保德全身。
做官就是做學問
【王陽明語錄】
居官無修業之益,若以俗學言之,誠是如此;若論聖門所謂德業者,卻初不在日用之外。——《知行錄》
【語錄精解】
當官對學業無益的說法,如果以俗學來看,確實如此;如果以孔聖人所謂“德業”來論,起初卻並不是在日常應用之外。
孔門起初的主張是“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做學問和做官原本不必分家,那時候春秋紛亂,諸侯並列,對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教育又不發達,人才供不應求,隻須讀幾年書,識得一些字,就有當官的機會。那是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劉邦接著完成了統一大業,對官員的相對需求減少了,隨著教育的日益發達,人才增多了,漸成過剩歧視,多數讀書人註定冇有做官的機會,於是做學問和做官便分家了,讀書人中亦有“清流”和“俗流”,“清流”專做學問,擺高姿態;“俗流”一門心思求官,學問隻是點綴。但大部分讀書人並不是絕對“分流”,隻能算“二流子”,“清流”若撈到做官機會,便屁顛顛地跑去赴任,甘心變作“俗流”。“俗流”一旦丟了官,暫時隻能客串“清流”,發表一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調言論。當然也有鄭玄一類的真正“清流”,皇帝勉強用轎子把他抬去,封一個高官,他還要想方設法逃跑。還有更多真正“俗流”,未當官時削尖腦袋鑽營,丟了官便憂愁得想自殺,為了保官位什麼都肯乾。
以此觀之,做官和做學問原本不一定要分家,隻因大勢所趨,才被迫分了家。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在他看來,做官就是做學問、修德業,他當了官並不覺得自己俗,冇當官也不故作高雅。
王陽明做官,真的像做學問、寫文章一樣,定主題、找素材,有起有承,虎頭豹尾,且行文流暢,讓人賞心悅目。
權奸劉瑾倒台了,王陽明作為“受迫害”官員,自然“平反昭雪”雖不能官複原職,也被調離龍場驛,升為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令。官不大,但可以用來實踐他的“致良知”學說,實施善政。
廬陵是一個小縣,因世風不正,苛捐雜稅太多,民風大壞,盜匪橫行。而且該地是有名的“健訟”之地,百姓喜歡打官司。王陽明剛上任,便有上千鄉民擁入縣門,號呼動地,要求寬免葛布的攤派。王陽明通過調查,得知此地不產葛布,攤派確實不合理,而上司卻不顧這些,堅持攤派,還想逮捕主管錢糧征收的小吏陳江等人。王陽明冇想到一上任就遇到這麼一件強烈考驗“良知”的事情,但他冇有畏懼,毅然向上司陳情,備述該縣民眾的苦楚,並以客觀數據支援自己的觀點——“本縣地方,自來不產葛布,原派歲額,亦不曾開有葛布名色,惟於正德二年,蒙欽差鎮守太監姚案行本佈政司,備查出產葛布縣分,行令依時采辦,無產縣分,量地方大小,出銀解送收買。本縣奉派折銀一百五兩。當時百姓呶呶,眾口騰沸。江等迫於征催,一時無由控訴,隻得各自出辦賠貱。正德四年,仍前一百五兩,又複忍苦賠解。今來複蒙催督買辦,又在前項加派一百五兩之外。百姓愈加驚惶,恐自此永為定額,遺累無窮。兼之歲辦料杉、楠木、炭、牲口等項,舊額三千四百九十八兩,今年增至一萬餘兩,比之原派,幾於三倍……民產已窮,征求未息……今來若不呈乞寬免,切恐眾情忿怨,一旦激成大變。為此連名具呈,乞為轉申祈免等情”。他還請求寬免陳江等人,並強烈表示,若逮捕陳江等人,自己願意為其辭職代罪,“其有遲違等罪,止坐本職一人,即行罷歸田裡”。
經王陽明力爭,此事終告平息,葛布的攤派獲減免,陳江等人也未被逮捕。
但是,從這件事,他也看到了此地的弊端,因此定下了施政主題:移風易俗,平息訟風。
王陽明釋出了上任後的一樣,定主題、找素材,有起有承,虎頭豹尾,且行文流暢,才讓人賞心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