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戒慎恐懼”即是良知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戒慎恐懼”即是良知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戒慎恐懼”即是良知

【王陽明語錄】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知行錄》

【語錄精解】

能夠戒慎恐懼,就是良知了!

今天的人經常高喊“自由”,但是,什麼是自由?很顯然,你可以按自己意願說話、辦事、思考,你就享有自由;你想說的話不能說、不敢說,你想做的事受到他人限製,你就不得自由。

那麼,自由是誰給予的呢?有人以為是彆人給予的,不自由的原因是彆人造成的。員工厭惡老闆不給行動自由,學生厭惡老師、家長不給表達天性的自由。事實上,自由主要靠自己給予,良知纔是自由的真正主宰。你講道德、講規則,凡事與人為善,所言所行都受到大家歡迎,那麼,你愛怎麼說、怎麼做都可以,他人和政府為什麼要限製你的自由呢?孔子“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他想做的事正好都符合道德規範,不符合規範的事他從不想做,所以,他享有充分的自由,從來不需要向政府要求“言論自由”。

反之,你亂說亂動,自由就要受到限製了。阿q夢想“想什麼就是什麼,想誰就是誰”,這樣的自由能給他嗎?他恃強淩弱,欺負小尼姑,還說什麼“和尚摸得,我為什麼摸不得”,這樣的自由他應該享有嗎?他可以有“戀愛自由”,但他不講戀愛規則,搞“性騷擾”,拉著吳嫂想“睏覺”,結果被趙太爺用“哭喪棒”揍了一頓。不自由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想擁有不該擁有的自由,這是真正的不自由。

真正自由的人,服從自我良知的管理,以“戒慎恐懼”為修養。“戒慎恐懼”出於子思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大意是:害怕做錯事,即使彆人不見;擔心說錯話,即使彆人聽不見。王陽明對這句話備極推崇,經常拿出來跟學生討論。他說:“君子戒慎於不睹不聞,省察於莫見莫顯,使其存於中者,無非中正和樂之道。”你用不著彆人來判斷你做得對不對、說得對不對,你隻要自己心中有數就行了。不管彆人能否看見、聽見,你堅持做正確的事、說正確的話,內心自然“中正和樂”。

有的人不然,人前人後不一樣。老闆不在時,隨便玩電腦遊戲、上網聊天,老闆來了,便裝成勤奮工作的模樣;跟老闆說話時,一臉敬畏,一副“好孩子”的模樣,轉過臉,便一臉輕蔑,哼道:“有什麼了不起?換個位置,我比你強多了!”這樣的人多麼不自由!他想做的事、想說的話正好都是不能做、不能說的,內心豈不煩惱叢生?

一個人不知戒慎恐懼,隻會隨流性轉應付環境,他就成了環境的奴隸;一個人服從良知,他纔是自己的主宰。

有一次,許衡和幾位朋友冒著酷暑趕路。到了中午,他們又渴又餓,卻無處可以買吃的。當時正是兵荒馬亂,百姓四處逃散,方圓百裡之內,十室九空。後來,他們來到一個村莊,裡麵的人全跑光了,但路邊有一棵梨樹,樹上果實累累。同伴們大喜,爭先恐後地爬到梨樹上摘梨子吃,許衡卻在樹下正襟危坐。同伴們詫異地說:“你等什麼?快上來吃梨子吧!”

許衡說:“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吃。”

同伴說:“亂世的梨子,早就冇有主人了。”

許衡正色道:“梨子冇有主人,難道我心裡也冇有主人嗎?”

許衡終究冇有吃這些梨子。

許衡不愧是一個懂得“戒慎恐懼”的人,他怕的不是彆人,而是自己的良心。當他無條件服從心中的“主人”時,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智慧是清明的,他的言行也必然受到大家的歡迎。後來,他成為一代宗師,是元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一個人隻有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堅持做正確的事,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戒慎恐懼”看似自我設限,得到的卻是自由。好比走路,人眼前始終隻需要一條路,用不著惦記每一條路。

跟王陽明學絕學:人以戒懼之心,約束自己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你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任何地方。那不是真正的自由嗎?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