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修身俟天命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悟道:向王陽明學習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修身俟天命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修身俟天命

【王陽明語錄】

若曰死生夭壽皆有定命,吾但一心於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事天雖與天為二,然已真知天命之所在,但惟恭敬奉承之而已耳;若俟之雲者,則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知行錄》

【語錄精解】

如果有人說“生和死、短命和長壽都有定數,我隻是一心向善,修養自身,以待天命而已”,這是他平日尚不知道有天命。順從天命,雖然天、人分為二體,倘若已經知道天命之所在,隻需恭敬奉承它就行了;如果還要“待天命”,說明還不知道天命之所在。

真正的悟道,按佛家的觀點,在於“明瞭生死大事”。王陽明也認為,如果在生死問題上“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儘性命之學”。凡人心裡塞著一個大大的“我”字,把這條命看得太重,並且認為,活著時的享受纔是真的,一旦死了,一切便與自己無關。正因為如此,大家都急急忙忙地占有和享有,一切煩惱、痛苦都因此而生。得不到時為得不到痛苦,得到了卻又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痛苦。隻有明瞭生死大事,悟到了生命的永恒,活到可生可死的境界,煩惱、痛苦纔會解除。正如老子所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王陽明認為“吾心即宇宙”,心與天理不二,那麼天命豈不是在自己心裡嗎?所以他不認同“修吾之身,以俟天命”這句話。

但“修吾之身,以俟天命”確實是一句得道的話,跟王陽明的意旨也冇有不合之處。王陽明將“俟”解釋為等待,但“俟”字含有順其自然的意思,並無所執。無論順應“天命”或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天理”“性”,都是一個意思。

王陽明認為,人不應該太看得生死而要順從天理,他說:“隻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來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為?若違了天理,便與禽獸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的禽獸。學者要於此等處看得明白。比乾、龍逢隻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他的人。”王陽明這些話,大概隻能算是“方便說法”,揀彆人聽得懂的說,因此有所滯著。這也無可奈何,對那些冇有“明瞭生死大事”的人談生死,如同對牛彈琴,怎樣都談不通。

“明瞭生死大事”不容易,有時需要經曆生死考驗才“見得破,透得過”。生活中,有些人把自己的命看得不值錢,無故冒生命危險,甚至自尋死路。他們也許真的不怕死,但他們怕活,跟怕死其實冇有兩樣,都是“魔障”,跟悟道者的通透大不一樣。悟道者不怕死也不怕活,不怕幸福也不怕痛苦,他們把生命看成無價之寶,到了需要交出去時卻又毫無留戀。若問他們的境界,隻是修身俟天命而已!

王陽明的悟道,經曆了無數生死考驗。當時,奸宦劉瑾等“八虎”亂政,老臣劉健、謝遷等人聯合言官們上奏明武宗,請誅劉瑾,被劉瑾誣為奸黨。南京戶部給事中戴銑等21人請求留劉健、謝遷,被劉瑾逮捕,廷杖除名,打入大牢。時年37歲的王陽明不避禍患,毅然上書援救。劉瑾大怒,將王陽明廷杖四十,死而複生,又罰跪於金水橋,然後下獄審判,貶謫到貴州龍場驛。

王陽明去龍場驛途中,劉瑾尚不甘心,派人追蹤在後麵,企圖加以暗殺。王陽明意識到了危機,到了錢塘江邊,留下一首《絕命詩》,又取下鞋帽,放在岸邊,製造投江自殺的假現場。跟蹤者信以為真,拿著鞋帽和《絕命詩》回京覆命去了,王陽明僥倖逃過了追殺。

但他的危機並未過去,當他搭乘商船行至舟山時,颶風大作,商船漂泊到閩北。他登岸進入武夷山,晚上想入一座寺廟求宿,寺僧卻不肯收留。他隻好暫宿在一座無人的野廟中,不料這正好是老虎棲息的巢穴,夜半時分,老虎回到野廟,見一人伏睡香案,繞廊大吼,卻不敢入內。第二天,寺僧以為王陽明必已葬身虎腹,來取他的包裹,卻見他伏案未醒,料知此人不是常人,於是請入寺中,殷勤招待。

龍場驛位於今貴陽市西北80裡許的修文縣城區,地處萬山叢棘之中,蟲蟻怪獸橫行,蠱毒瘴癘瀰漫,四境荒涼,人煙稀少。王陽明剛到這裡,既無住房,又無糧食,隻好棲居山洞,親手種糧種菜,折薪取水,苦熬度日。他自幼長於高官貴戚之家,養尊處優,突然麵臨如此惡劣的環境,苦楚又倍於常人。更不幸的是,他還患了虛癆肺病,生存更覺艱難。他深知隨時都有倒斃荒野的危險,“自計行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但他的性格是,越是害怕什麼,越是迎頭而上。於是,他做了一副石棺材,指天發誓說:“吾惟俟命而已!”從此,他經常躺在石棺材裡,努力對抗怕死的念頭,“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時或歌詩談笑,故作瀟灑。

一天夜裡,他忽然覺得“心中灑灑”,彷彿有人對他說話,於是“大徹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他又以平時背熟的“五經”來印證他徹悟的一切,莫不吻合。從此,他不僅悟了聖人之道,也對生死大事洞然明白,進入了無憂無畏的境界。

跟王陽明學絕學:佛祖曾說:生命在呼吸間。一呼一吸中,包含著一生一死的異數,很悠長也很短暫。人應該用這或長或短的生命乾什麼呢?吃喝玩樂都是幻景,功名利祿都是煙雲,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呢?弄清了這個問題,或許就能明瞭生死大事了!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