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高深莫測的邏輯學家
-
高深莫測的邏輯學家
邏輯學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它有三大源泉,即古希臘的形式邏輯,中國先秦的名辯邏輯,古印度的因明。那麼我們來看一下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邏輯學家。
邏輯學家:墨子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產生了稱之為“名學”“辯學”的邏輯學說。《荀子·正名》尤其是《墨經》集其大成,係統地研究了名、辭、說、辯等,相當於詞項、命題、推理與論證之類的對象,邏輯思想十分豐富,但由於與一定的政治、道德理論摻雜在一起,未能形成獨立的學科體係。
墨子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子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體係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
墨子的“辯”雖然是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
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準,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箇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係。
由這一思維法則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一係列的思維方法。他把思維的基本方法概括為“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小取”)。
也就是說,思維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觀事物間的必然聯絡,以及探求反映這種必然聯絡的形式,並用“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表達出來。
“以類取,以類予”,相當於現代邏輯學的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還總結出了假言、直言、選言、演繹、歸納等多種推理方法,從而使墨子的辯學形成為一個有條不紊、係統分明的體係,在古代世界中彆樹一幟,與古代希臘的邏輯學、古代印度的因明學並立。
邏輯學家:陳那
古印度的邏輯學說稱為“因明”,“因”指推理的根據、理由;“明”指知識、智慧。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就是其代表,如對推理從形式上作了探討,提出了“三支論式”。但為佛教服務的因明也未能撇開思維具體內容而上升為數學形式的科學。
陳那意譯“域龍”“大域龍”“童授”“方象”,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理論家,新因明學說的奠基人,印度中世紀邏輯之父。
他精通傳統婆羅門學說,後轉投世親門下,改修大乘,研討有宗;通彌勒之瑜伽,尤善正理之因明,善言能辯。他對婆羅門傳統的正理論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創立了佛教新因明的邏輯體係,並對邏輯學(因明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如下圖所示。
印度佛教邏輯史上將陳那以前的印度邏輯學說稱為古因明,而將陳那之後的邏輯學說稱為新因明。
陳那的著作可分前、後期。前期的代表作是《因明正理門論》,後期的主要作品是《集量論》。《因明正理門論》內容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講能立及似能立,後一部分講能破及似能破。他從兩個主要方麵創立新因明體係:1改古師五支論式為三支論式;2繼承、完善因三相理論。
陳那在哲學上是法相唯識論者,他雖然畢生致力於改造印度的形式邏輯,創造性地建立新因明,但他把邏輯有機地與認識論結合起來。陳那的作品,特彆是最後的《集量論》是他的邏輯理論和哲學觀點的總結。
改革因明學說是陳那的最大貢獻。他的因明學說被稱為“新因明”。這些改革,將正理派與佛教古因明的類比推理改造成為演繹推理,是印度邏輯史上的一大飛躍和轉折。
邏輯學家:亞裡士多德
古希臘學者對邏輯進行了較全麵的研究,形成了獨立的係統理論。亞裡士多德的六篇邏輯論著被後人集為《工具論》,在曆史上建立了第一個關於詞項的邏輯係統,亞裡士多德被西方人譽為“邏輯之父”。
在亞裡士多德之後,斯多葛學派研究了關於命題的邏輯。它不同於亞氏邏輯,但又與亞氏邏輯一樣,同屬演繹邏輯體係,並一起成為傳統邏輯最主要的構成部分。
亞裡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從科學學與科學史的意義上,亞裡士多德擁有自己的邏輯學範式,是原創的邏輯學基礎理論的邏輯學人,以邏輯為研究對象,區分邏輯正確與否,並且對邏輯學有很高造詣。
有關邏輯學,他寫了《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題篇》《辯謬篇》六篇邏輯學著作,其總稱為《工具論》。而且他還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論的係統理論。
三段論推理是演繹推理中的一種簡單判斷推理。它包含兩個直言命題構成的前提,和一個直言命題構成的結論。
一個正確的三段論且僅有三個詞項,其中聯絡大小前提的詞項叫中項,在前提中出現兩次;出現在大前提中,又在結論中做謂項的詞項叫大項;出現在小前提中,又在結論中做主項的詞項叫小項。
例如,所有的偶蹄目動物都是脊椎動物,牛是偶蹄目動物,所以牛是脊椎動物。上麵的三段論推理,“偶蹄目動物”是連接大小前提的中項;“脊椎動物”是出現在大前提中又在結論中做謂項的“大項”;“牛”是出現在小前提中又在結論中做主項的“小項”。習慣上,用“p”表示“大項”,用“”表示“中項”,用“s”表示“小項”。
除了墨子、陳那以及亞裡士多德之外,也有很多著名的邏輯學家以及邏輯理論,詳見附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