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集體思維中的邏輯思維方式
-
集體思維中的邏輯思維方式
集體思維又稱群體思維,最初的群體思維理論是由janis於1972年提出並於1977年和1982年進一步擴展的,他在1972年通過對一些執行問題解決任務的小群體行為的觀察,提出了一係列的假設,並將這些假設綜合後稱之為群體思維。
集體思維是社會思維的形式之一,也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重要途徑,更是現代創造設計法之一。
群體思維(group
thkg)是指高內聚力的群體認為他們的決策一定冇有錯誤,為了維持群體表麵上的一致,所有成員都必須堅定不移地支援群體的決定,與此不一致的資訊則被忽視,即群體決策時的傾向性思維方式。
常見的集體邏輯思維形式集體思維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群辯,又稱集體研究
由不同性格和專業的人員組成精乾的小組,自由運用比喻或模擬等方法非正式地交換意見,進行創造性思維,在此基礎上闡述或解決理論問題與實際問題。
2會議集智,又稱暢談會
組織者僅起引導作用,不作評價或結論。與會者自由思維,提出自己的方案,綜合、補充或改進他人的方案,嚴禁否定他人的意見。與會者應有不同的專業或經曆,人數以5—10人為宜。
3書麵集智,包括卡片集智法
卡片集智法,即與會者口唸寫有個人意見的卡片,然後綜合他人意見,將新的看法寫於另一卡片,綜合整理全部卡片。
4專家預測法
專家預測法又叫作德爾菲法,即:將問題表或提綱以匿名方武向各領域的專家(幾十人)書麵征求意見彙總答案後,擬成若乾問題,再次征詢意見,反覆三次,歸納整理,得出預測結果。
此法可避免其他方法形成的心理壓力、從眾心理和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
群體思維的邏輯現象
群體思維是群體決策中的一種邏輯現象,是群體決策研究文獻中一個非常普遍的概念,但是還有一種現象是群體轉移,它是指在討論可選擇的方案、進行決策的過程中,群體成員傾向於誇大自己最初的立場或觀點,綜合來講,群體邏輯有以下兩點現象。
在某些情況下,謹慎態度占上風,形成保守轉移。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群體容易向冒險轉移。
群體思維的邏輯特征
群體邏輯思維有四大邏輯特征,如下圖所示。
1統一性
集體心理會帶來巨大的風險,這種“集體心理”對團隊的行事帶來巨大風險,使團隊變得衝動、易變、急躁、易受暗示,從而使集體行為缺乏理性的約束,趨於偏執、專橫、保守。
2盲目性
關於盲目性,一個真實例子就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爆炸事件,由於大多數人意見統一,導致一些故障未被髮現,而當時其中有一個人提出過異議,但是卻被忽略,結果造成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爆炸。
無論是美國航空航天局,還是相關行業的精英,為什麼還是出現瞭如此大的漏洞呢?原因就是“集體思想”決策所導致的盲目性,正如美國的投資專家漢弗萊·b尼爾所說:“當所有人想的都一樣時,每個人都可能是錯的。”
3排外性
團隊成員關係過於緊密,對團隊的決策判斷並非好事,因為“集體精神”的強勢話語權,有時候會剷除單個人講出真理的外在環境,集體決策是科學決策的基本方式,但不等於科學決策。
在集體決策時,即使經驗再豐富的管理者組成的團隊也有可能犯下幼稚的錯誤,共同選擇一個失敗的方案,並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就是所謂的群體思維的陷阱。
具有較強凝聚力的團隊總是深為“集體思想”所累。集體思想是“具有凝聚力的集體中成員的一種思考模式,有某種共識存在於該集體中,並處於強大的支配地位,以至於往往忽視了對其他各種行動方案的客觀評價”。
當一個組織過分注重整體性,而不能持一種批評的態度來評價其決策及假設,這種排外性情況就會發生,如下圖所示。
4從眾性
在團隊製定決策時,所有的人都同意某一項決策,團隊負責人要意識到,這個決策裡麵可能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因為“完美”的決策是不存在的,所有人都同意的決策也是值得令人懷疑的。
雖然對團隊來講,一定的從眾行為是允許的,如果這種從眾行為是以犧牲個性、妨礙創見的產生、壓抑個人的獨創精神為代價,那我們就要反思,並對這種行為說“不”。
預防或減少群體思維的有效方法有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辯證決策法等,這些方法保證了群體決策時保持理性的、清晰的思路。
但是,群體思維也有其優點。比如,能夠具有更完全的資訊和知識;能夠增加觀點的多樣性;能夠提供多種決策方案等,它同個人決策相比更能得到執行者和實踐者的認可與擁護。
邏輯學作為實證科學、思維科學和人們進行思維所必須運用的思維工具,它不僅與數學等自然科學有緊密聯絡,也與社會科學有一定關聯,是任何學科都離不開的。
而且它有助於人們短時間內綜合分析大量材料,處理眾多資訊,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學習邏輯學可以辯證地理解集體思維,訓練和提高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其自覺地運用邏輯知識。
總之,學習現代意義上的邏輯科學,不僅是接受現代邏輯的教育,也是接受自然科學的教育,它對提高人們的集體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