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 預防意料之外的“隱禍”
-
預防意料之外的“隱禍”
【陽明語錄】
防隱禍於顯利之中,絕深奸於意料之外。《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賊》
【今文翻譯】
防止隱秘的禍患於明顯的利益之中,杜絕深藏的奸細於意料之外。
與敵爭勝,最怕兩個“鬼”,一個是“心鬼”,那是自己的安逸心。因為安逸心,不願做工期的工夫,必然內心衝動,急於求成,於是看不到潛在的危險。一個是“內鬼”,即潛藏在身邊的敵對者。他們似友而敵,像“心鬼”一樣防不勝防。
王陽明非常清楚,“心鬼”和“內鬼”都能解除人內心的武裝,使自己喪失警覺性,因此他說:“防隱禍於顯利之中,絕深奸於意料之外。”
王陽明初任南贛巡撫時,撫衙在贛州,下轄南安、贛州、汀州、漳州、潮州、惠州、南雄、郴州等七個府。這本是物阜民豐之地,如今已成了“山賊”的樂園,王陽明的任務就是清剿這些山賊。他知道,“山賊”鬨了多年,屢剿不清,必然隱藏極深、遍佈眼線,因此他非常留意撫衙之人,以防被內奸利益,泄露機密。他早年學過相麵術,且精研“心學”,對自己之心及他人之心的變化非常瞭然,有很強的洞察。過不久,他就發現身邊的一個書吏有問題,於是,在一個晚上,將書吏召到自己的臥室,先問了一些瑣事,確定了自己的判斷,然後誇獎了幾句,趁書吏暗自得意時,突然問:“不知這些年來,你向山賊送了幾次情報,得了多少銀子?”
書吏大驚失色,還想狡辯,被王陽明三言兩語逼問,不得不吐露實情,表明自己確實是“山賊”安插在撫衙的內間。根據書吏供述,王陽明將贛州城內外的山賊眼線一一抓獲,總算拔去了一根心頭刺。
“內鬼”已除,但“心鬼”未儘,王陽明一直認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況且這個“賊”並不是在他自己心裡,而是在他統帥的將士心裡,破除更難。當時他率領的多是各府的地方軍,訓練水平和紀律情況不比“山賊”強多少,遇到危險,則相互推諉;遇到利益,則蜂擁而上。因為這個毛病,多次喪失戰機,本該打勝的仗打不勝,或者先勝而後敗,為敵所趁。為了爭奪敵人的首級、財物,使敗敵輕鬆逃脫的情況幾乎是普遍現象。冇辦法,王陽明隻好像教小學生一樣,教他們如何打仗。在《剿捕漳寇方略牌》中,他不厭其煩地指導具體戰術:首先散發假情報,“或宣示遠近,或曉諭下人,此聲既揚,卻乃大響軍士,陽若犒勞給賞,為散軍之狀;實則感激眾心,作興士氣;一麵亦將不甚緊關人馬抽放一處兩處,以信其事”,其目的是擾亂“山賊”的視線,使之無事驚忙,最後因心理疲勞而疏於防備。
其次,將兵馬駐紮在賊窩不遠的地方,“預遣間諜,探賊虛實”,如果有機可趁,便連夜發動突然襲擊。對突襲時的具體行為,王陽明作了相當於軍法的嚴格規定:“當此之時,卻須舍卻身家,有死無生,有進無退,若一念轉動,便成大害;勁卒當前,重兵繼後,伺至其地,鼓譟而入。仍戒當先之士,惟在摧鋒破陣,不許斬取首級;後繼重兵,止許另分五六十騎,沿途收斬;其餘亦不得輒亂行次,違者就便以軍法斬首。”
敵人敗逃後,官軍該怎麼辦呢?王陽明也作了規定:“重兵之後,紀功讚畫等官各率數隊,相繼而進,嚴整行伍,務令鼓譟之聲連亙不絕,使諸賊逃逐山穀者聞之,不得複聚。若賊首未儘,探其所如,分兵速躡,不得稍緩,使賊複得為計。已獲渠魁,其餘解散黨與,平日罪惡不大,可招納者,還與招納;不得貪功,一概屠戮。”
打了勝仗後,最忌得勝而驕,疏於防範,此時最易為敵趁,由大勝變成大敗。因此,王陽明嚴令:“乘勝之餘,尤要肅旅如初;遇敵不得恃勝懈弛,恐生他虞。歸途仍將已破賊巢,悉與掃蕩,經過寨堡村落,務禁扌票掠,宜撫卹者,即加撫卹;宜處分者,即與處分;毋速一時之歸,複遺他日之悔。”
王陽明的“毋速一時之歸,複遺他日之悔”,可以說專門針對將士們的安逸心而發,大戰後將士們往往比較疲勞,希望迅速了卻軍務,回去休息,因此辦事往往草率、粗魯,缺乏耐心,必然留下漏洞。所以此時尤要克服疲勞,將事情一一做到位。
經王陽明三令五申,官軍心裡的“心鬼”小多了,紀律性和戰鬥力得到了一定加強。而“山賊”還處於原來的“業餘水平”,“心鬼”仍大,因此跟官軍交鋒,屢敗而少勝。
有一次,王陽明派軍征剿盤踞在福建漳州象湖山一帶的巨魁詹師富。當時官軍是從廣東、福建等地抽調而來的一支混合部隊,才五千多人,敵眾我寡,而且敵人又憑險據守,巢穴眾多,陷阱遍佈,且鬥誌昂揚,因此官軍氣餒,請王陽明從廣東增精銳“狼兵”前來會剿。王陽明考慮到,調“狼兵”來,不僅會增大軍費開支,增加當地百姓的負擔,而且“狼兵”紀律差,難免滋擾地方,因此不同意調“狼兵”,鼓勵混合部隊勇敢殺敵。
官軍初戰長富村,獲得勝利,“山賊”退守象湖山一帶。官軍再戰蓮花石時,廣東兵為敵所阻,不能按計劃到達指定地點合擊。福建兵勢單力薄,遭到山賊的突擊,指揮覃桓等戰死,福建兵敗退。
官軍失敗後,士氣大受挫傷,強烈要求王陽明調“狼兵”前來征剿。王陽明嚴厲訓斥了幾個提出此議的將領,將揚言按“失律罪”處分他們,又鼓勵他們說:“兵宜隨時,變在呼吸,豈宜各持成說耶?福建諸軍稍緝,鹹有立功贖罪心,利在速戰。若當集謀之始,即掩賊不備,成功可必。”他還說,廣東軍希望調“狼兵”來助戰,“山賊”以為我方失敗,隻有調“狼兵”一途,否則再無戰力。我軍正可趁此時機,“奮怯為勇,變弱為強”,主動出擊。
為了鼓舞士氣,王陽明親臨上杭督戰,同時命令假裝撤軍,揚言秋季後派大軍來會剿。卻暗中分兵三路,占據險要。“山賊”先前得勝,冇把官軍放在眼裡,而且按以往跟官軍交戰的經驗看,官軍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複戰力。見官軍分路撤退,更證實了此一判斷,因此漫不經心。豈料此時的官軍由王陽明指揮,早就不是以前的官軍了。一天晚上,官軍看準了時機,全線突襲,多路並進,連破數關,直搗象湖山。“山賊”驚惶之餘,想退到懸崖絕壁上防守,誰知早為官軍所占,隻好四散而逃。官軍乘勝追剿,連破長富村、水竹、大重坑等四十多所據點,斬殺“山賊”首領詹師富等七千餘人,漳南鬨了十多年的“山賊”至此一舉蕩平,而官軍以少勝多,創下了一個奇蹟。
王陽明知道“防隱禍於顯利之中”,而“山賊”不知道;王陽明還知道敵人“隱禍”也藏於“顯利”中,並且知道借失敗之際巧加利用。“山賊”遇到這樣一個腦袋能繞幾個彎的對手,不倒黴也不行了!好比下棋,隻能算兩步的人一定下不過能算五步的人,水平的差距,就在這“算”字上。
天下事,福與禍,敵與友,原本可以相互轉換,勝與敗也隨之而轉。勝利總是歸於那些能夠聰明把握轉換時機、掌握轉換條件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