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 想在問題前麵,成在問題後麵
-
想在問題前麵,成在問題後麵
【陽明語錄】
事豫則立,人存政舉。《巡撫南贛欽奉敕諭通行各屬》
【今文翻譯】
事情預先準備則可成功,人才具備了才能開展治道。
有些事不用準備也可成功,隻要你有足夠多的時間,“摸著石頭過河”,邊乾邊準備,最後總能辦好;如果是一個短期項目,非認真準備不可,哪個地方冇準備好,出現“短板”,就可能導致全域性失敗。
有些事用非常平凡的人纔可以創出不凡的業績,隻要你有足夠多的時間,“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邊乾邊學,未嘗不能成功;如果是一個短期項目,那就需要合適的人才,一個蘿蔔一個坑。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人纔不到位,事情也難成功。
王陽明平定朱宸濠叛亂,不僅是雙方謀略的較量,也是雙方準備工夫的較量。
朱宸濠並不是一個傻瓜,他也知道準備工夫和人才的重要。早在十幾年前,他就開始準備了,一是做出禮賢下士、孝敬母親的姿態,以博取名聲;二是招兵買馬,積蓄力量;三是拉攏地方官員,建立基礎;四是以重金收買明武宗身邊的親信;五是拉攏宗室親王如宜春郡王、瑞昌郡王等。他的準備工夫不能說做得不足,可正因為做得太足,也是個問題:謀反畢竟是一件機密事,他前後準備了十幾年,謀反的跡象已經很明顯,真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保密是談不上了。
在人才方麵,朱宸濠除了拉攏一些官員,還請來了兩個“狗頭軍師”李士實、劉養正。這兩個人頗有智謀,讓人想起了明朝的開國功臣劉伯溫。其實,天下聰明人多得很,是不是真劉伯溫,難說得很。
朝廷既然知道了朱宸濠必反,自然也要有所準備。原本有人建議將朱宸濠拿下,但又有人建議朱宸濠反跡未明,證據不足,還需等待。朝廷方麵自然不會乾等,除政治、軍事上的準備之外,由兵部尚書王瓊建議,給朱宸濠安排了一對手王陽明。此前王陽明已經平定貴州、湖南、廣東、廣西等多起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暴動,軍事指揮纔能有目共睹。在朱宸濠就藩的南昌周圍,也安排了許多忠勇的官員,如吉安知府伍文定等,都是為朱宸濠準備的。
王陽明本是一個深知準備工作重要的人,當他就任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後,自然明白是為了讓他防止朱宸濠謀反。他作了很多重要準備:一是軍事準備,行寓兵於民之策,一旦有事,一聲號令,即可調集重兵;二是經濟準備,打仗就是砸錢,他提前解決了軍費開支的問題;三是權力準備,他強烈要求朝廷給他“便宜行事”的權力,關鍵時刻他可不經奏請,即行就近調兵,並有賞罰之權。此項準備後來發揮了極大作用,朱宸濠謀反一個多月後,急報才送到京城,如果王陽明需要等朝廷的詔令才采取行動,“黃花菜都涼了”。
朱宸濠知道王陽明不是等閒人物,起初有意拉攏,派劉養正和李士實前往王陽明駐蹕的贛州造訪,試探著表示:寧王想投在門下,以求正學。王陽明自然明白其用意,開玩笑說:“寧王捨得去掉王爵,來贛州做我的學生嗎?”
劉養正並未說寧王要丟掉王爵來就學,見他“聽錯”,索性順水推舟,再次試探:“寧王去不去爵倒在其次,隻是皇上總愛出巡,無心料理國事,如此下去,如何是好?”
王陽明未有作答,李士實介麵說:“世上難道冇有湯武嗎?”
此言已經相當“反動”了,王陽明如果回答不當,可能有殺身之禍。但他不動聲色,輕描淡寫地說:“湯武也需要有伊尹、呂尚來輔佐。”
李士實說:“有湯武就有伊尹、呂尚!”
王陽明說:“有伊尹、呂尚,還怕冇有伯夷、叔齊嗎?”
王陽明的態度不偏不倚,因此劉養正和李士實聽不出他究竟想做忠臣伯夷、叔齊還是害怕伯夷、叔齊。為了麻痹朱宸濠,王陽明又派弟子冀元亨去南昌,為寧王講學。朱宸濠對冀元亨禮遇有加,冀元亨除了吃喝遊樂之外,隻知向朱宸濠講“君臣大義”,聽得朱宸濠頭昏腦漲,但總算聽出道道來了:王陽明是敵非友,不可能為他所用。但他並未為難冀元亨,以禮送出南昌。在冇有正式攤牌前,關係能維持,還是先維持著,可見朱宸濠也不是等閒人物。
雙方都做好了準備,鹿死誰手,正待揭曉。
朱宸濠反跡已明,兵部尚書王瓊擔心朱宸濠搶先動手加害王陽明,恰在此時,福建有官軍嘩變,王瓊趁機上奏,調王陽明去福建解決嘩變官兵。此舉不僅使他脫離了險地,還增加了他調動福建兵力的權力。
朱宸濠見王陽明已經離開,以為機會難得,計劃在八月十五日正式舉起反旗,因為這一天是秋試日,必將吸引全國官兵的目光,可收突然之效。但一件小事,卻讓朱宸濠改變了計劃。有一天,明武宗朱厚照聽到身邊人都誇獎寧王賢孝,朱厚照便說:“為什麼人人都說寧王好呢?這不合常理啊!”
朱厚照的話很快傳到了朱宸濠的耳朵裡。恰在此時,都察院禦使蕭淮上疏參劾朱宸濠的不軌行徑,朱厚照召集內閣大臣商量削藩,而且京城到處流傳,朝廷要將寧王押解進京。
朱宸濠建立了廣泛的情報網,送來的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情報搞亂了他的頭,於是跟“狗頭軍師”劉養正、李士實商議,提前行動。
正巧朱宸濠的43歲生日臨近,江西的大小官員必要祝壽,於是,他們決定在此日起事。
在生日宴會上,朱宸濠派武士包圍了前來祝壽的官員,逼迫他們擁戴自己謀反。江西巡撫孫燧、都指揮使許清、佈政司參議黃弘和馬思聰四人堅決不從,被殺;其他官員都表示願意跟從寧王謀反。
朱宸濠的謀反準備做了十幾年,到頭來卻是倉卒行動,煮了一鍋“夾生飯”,可見準備太多也不見得是好事。尤其謀反這種事,應該按做項目的方式來做,纔可收突然之效。他把準備工作做得路人皆知,除非皇帝是白癡,否則不可能成功。
世上的事多半如此:凡事準備好了再動手,那就什麼都乾不成。成功往往發生在大家都看不清的時候。
朱宸濠請的兩個軍師也很好笑,看不出半分劉伯溫的謀略,王陽明略施小計,用幾封假公文,就逼得他們改變原計劃;後來渡江作戰,也是臨時決策,時機完全不對了。
而王陽明準備的時間雖然不長,大的方麵都準備好了,一聲令下,眾軍雲集、糧餉畢備;小的方麵隨機應變,儘可應付得來。人才方麵,王陽明這邊多的是忠勇之士,取勝就比較有把握了。
所以說,“事豫則立,人存政舉”的道理,不僅要看你是否在物質、人纔等方麵做好準備,還要看你準備了一些什麼貨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