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 > 第5章 跟陽明學官道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王陽明教你讀心悟道 第5章 跟陽明學官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跟陽明學官道

王陽明不是政客,不會長袖善舞以經營權勢,但他是一個好官,懂得如何用良知、智慧經營一方福利,修己以安人,也懂得如何在混濁的官場保得全身。

做官就是做學問

【陽明語錄】

居官無修業之益,若以俗學言之,誠是如此;若論聖門所謂德業者,卻初不在日用之外。《知行錄》

【今文翻譯】

當官對學業無益的說法,如果以俗學來看,確實如此;如果以孔聖人所謂“德業”來論,起初卻並不是在日常應用之外。

孔門起初的主張是“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做學問和做官原本不必分家,那時候春秋紛亂,諸侯並列,對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教育又不發達,人才供不應求,隻需讀幾年書,識得一些字,就有當官的機會。那是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劉邦接著完成了統一大業,對官員的相對需求減少了,隨著教育的日益發達,人才增多了,漸成過剩歧視,多數讀書人註定冇有做官的機會,於是做學問和做官便分家了,讀書人中亦有“清流”和“俗流”,“清流”專做學問,擺高姿態;“俗流”一門心思求官,學問隻是點綴。但大部分讀書人並不是絕對“分流”,隻能算“二流子”,“清流”若撈到做官機會,便屁顛顛地跑去赴任,甘心變作“俗流”;“俗流”一旦丟了官,暫時隻能客串“清流”,發表一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調言論。當然也有鄭玄一類的真正“清流”,皇帝勉強用轎子把他抬去,封一個高官,他還要想方設法逃跑。還有更多真正“俗流”,未當官時削尖腦袋鑽營,丟了官便憂愁得想自殺,為了保官位什麼都肯乾。

以此觀之,做官和做學問原本不一定要分家,隻因大勢所趨,才被迫分了家。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在他看來,做官就是做學問、修德業,他當了官並不覺得自己俗,冇當官也不故作高雅。

王陽明做官,真的像做學問、寫文章一樣,定主題、找素材,有起有承,虎頭豹尾,且行文流暢,讓人賞心悅目。

權奸劉瑾倒台了,王陽明作為“受迫害”官員,自然“平反昭雪”雖不能官複原職,也被調離龍場驛,升為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令。官不大,但可以用來實踐他的“致良知”學說,實施善政。

廬陵是一個小縣,因世風不正,苛捐雜稅太多,民風大壞,盜匪橫行。而且該地是有名的“健訟”之地,百姓喜歡打官司。王陽明剛上任,便有上千鄉民擁入縣門,號呼動地,要求寬免葛布的攤派。王陽明通過調查,得知此地不產葛布,攤派確實不合理,而上司卻不顧這些,堅持攤派,還想逮捕主管錢糧征收的小吏陳江等人。王陽明冇想到一上任就遇到這麼一件強烈考驗“良知”的事情,但他冇有畏懼,毅然向上司陳情,備述該縣民眾的苦楚,並以客觀數據支援自己的觀點——“本縣地方,自來不產葛布,原派歲額,亦不曾開有葛布名色,惟於正德二年,蒙欽差鎮守太監姚案行本佈政司,備查出產葛布縣分,行令依時采辦,無產縣分,量地方大小,出銀解送收買。本縣奉派折銀一百五兩。當時百姓呶呶,眾口騰沸。江等迫於征催,一時無由控訴,隻得各自出辦賠貝皮。正德四年,仍前一百五兩,又複忍苦賠解。今來複蒙催督買辦,又在前項加派一百五兩之外。百姓愈加驚惶,恐自此永為定額,遺累無窮。兼之歲辦料杉、楠木、炭、牲口等項,舊額三千四百九十八兩,今年增至一萬餘兩,比之原派,幾於三倍……民產已窮,征求未息……今來若不呈乞寬免,切恐眾情忿怨,一旦激成大變。為此連名具呈,乞為轉申祈免等情。”他還請求寬免陳江等人,並強烈表示,若逮捕陳江等人,自己願意為其辭職代罪,“其有遲違等罪,止坐本職一人,即行罷歸田裡”。

經王陽明力爭,此事終告平息,葛布的攤派獲減免,陳江等人也未被逮捕。

但是,從這件事,他也看到了此地的弊端,因此定下了施政主題:移風易俗,平息訟風。

王陽明釋出了上任後的第一道告示——《告諭廬陵父老子弟書》,他首先謙虛地說:因為我這個縣令不太聰明,判斷力不強,而且體弱多病,不能太忙,因此跟大家約定: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的事,不要隨便打官司。訴訟時隻能談一件事,不要拉扯上很多事。寫狀約不能超過兩行,每行不能超過三十個字,超過了就不予受理。故意違反約定者給予懲罰。

他還建議懂禮知法的父老們告誡自家的子弟,務必“息爭興讓”,因為“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破敗其家,遺禍於其子孫”。

為了培養淳厚老成的風氣,他借鑒了漢朝劉邦發明的“三老”政治,起用德高望重的“三老”,即老吏、老幕、老胥。一般來說,老人的反叛精神不強,比較保守,他們的地位提升後,可以有效約束那些輕率好鬥的年輕人。

但廬陵“健訟”的風氣已久,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雖然王陽明苦口婆心地勸告,當地人打官司的熱情還是很高。王陽明乾脆使了個“絕戶計”,並起衙門不“放告”,同時寫了一個文告說明不受理官司的理由:我之所以不放告,是因為現在正是播種季節,放告之後,你們為了打官司,如果誤了農時,終歲無望。必將借貸度日,而且一打官司,四處請托送禮,助長刁風,為害更大。你們當中若果真有冤枉者,我自能訪出,我不能儘知者,也會有鄉老據實呈報給我。他們若呈報不實,我會治他們的罪。我為政日淺,還冇有取得你們的信任,未有德治先行法治,我不忍心。如果你們不聽勸告,偏要打官司,我就冇辦法了,請你們不要自找後悔。

他的真誠,感動了很多人,有的人負氣告狀,被感動得涕泣而歸;那些好打官司的人也開始被人們瞧不起。王陽明又對誣告者實施反坐法,使那些奸猾之徒不敢無事生事。於是,廬陵的訟風大減,監獄日見清靜。

但是,上天好像有意考驗王陽明似的,他上任的這一年,亢旱無雨,火災流行。麵對天災,王陽明也冇有什麼太好的辦法,一方麵,他下令停止征稅,釋放輕罪犯,同時從心理上進行撫慰,將天災的過錯歸咎於自己,說是因為自己不稱職,才觸怒神人,為此他還齋戒“省咎”,同時告誡百姓“解訟罷爭,息心火,勿助烈焰”。用今天的科學觀點來看,王陽明的這套說法自是無稽之談,天災跟他有什麼關係呢?無論百姓頑劣還是老實,天災照樣還會降臨。但是,古人說,“聖人設神道以教人”,王陽明本人未必信神,但老百姓信這個,暫時藉助一下老百姓的迷信,起到安撫人心、穩定局麵的作用,也可以算是“方便說法”。

王陽明任廬陵縣令的時間僅七個月便獲升遷,但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他慎選裡正、三老,立保甲,清驛道,嚴禁鎮守橫征暴斂,杜絕神會,發展生產,搞得有聲有色,政績雯然。尤其是他誠心愛民、勇於負責、智慧通達的風格,在當地人心裡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同一篇妙文,讓人讀之不厭。

做官做到這等境界和水準,也不枉了為官一方了!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