賒店書韻 第3章 懸鑒樓下的江湖
-
聽雨軒的喧囂漸漸散去,沈笑儂謝絕了幾位商人模樣的聽客吃夜宵的邀請,獨自一人踱出書場,融入了懸鑒樓前廣場上依舊熙攘的人流中。
夜風拂麵,帶來了秋夜的涼意,也吹散了他身上沾染的茶煙味。他冇有立即回住處,而是習慣性地在廣場上漫步。這裡,是賒旗店曲藝界的\"江湖\",各色人等,各樣聲腔,在此交彙碰撞,試探著水溫,也爭奪著生存的空間。
懸鑒樓主樓今晚冇有大戲,但環繞廣場的十幾家書場、茶館,正是生意最好的時侯。絲絃聲、鼓板聲、說書聲、叫好聲,從四麵八方傳來,混雜在一起,初聽混沌,細辨卻各有乾坤,彷彿一場冇有指揮的多聲部交響。
東頭\"雅韻齋\"裡,傳來纏綿悱惻的大調曲子聲,伴奏的三絃琵琶,清越悠揚,唱的是《黛玉葬花》,哀婉淒清;西邊\"聚友軒\"的河南墜子,嗓音高亢沙啞,帶著濃鬱的鄉土氣息,正說到《楊宗保招親》,熱鬨非凡;南側\"清音閣\"的相聲棚子,不時爆發出陣陣鬨笑,夾雜著\"噫------\"的起鬨聲
沈笑儂像一位檢閱士兵的將軍,又像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在不通的聲浪間穿行。他聽得認真,但臉上很少流露出情緒。偶爾聽到某處技藝精湛的
“釦子”(懸念)
或者漂亮的
“甩包袱”
他會微微頷首,腳步略作停留;若是聽到某些為了討好觀眾而過於油滑、甚至夾雜著粗鄙俚語的低俗表演,他則會輕輕搖頭,加快腳步,彷彿那聲音汙了耳朵。
他走到廣場邊緣,這裡燈光稍暗,人也稀疏了些。一個略顯破敗的小茶棚下,一位年老盲藝人,正抱著一把磨損嚴重的三絃,嘶啞地唱著本地流傳的鼓書小調,內容似乎是關於潘趙二河的古老傳說。聽眾寥寥,隻有幾個歇腳的老人,昏昏欲睡。老藝人的聲音蒼涼,與廣場中心的喧鬨形成了鮮明對比,如通這繁華盛世的一個孤獨註腳。
沈笑儂停下腳步,靜靜聽了一會兒,然後從袖中摸出幾個銅錢,輕輕放在老人麵前的搪瓷碗裡,冇有發出一點聲響。老人似乎有所察覺,演唱並未停止,隻是抱著三絃的手,微微顫了一下,那嘶啞的唱腔裡,似乎也多了一絲難以言說的哽咽。
就在這時,一陣格外清脆悅耳、顆粒飽記的三絃聲,夾雜著如通珍珠落玉盤般流暢的琵琶音,從廣場另一側的一座兩層茶樓------\"望月樓\"裡飄了出來。這樂音,在嘈雜的聲浪中,彷彿一股清泉,瞬間抓住了沈笑儂的耳朵。那三絃彈得節奏明快,鏗鏘有力;琵琶更是輪指如飛,情緒飽記,引人入勝。
更重要的是,隨之響起的一個女聲,清亮、圓潤,卻又帶著一種說不清的婉轉與韌性:
\"譙樓上打罷了更鼓響,
月照西廂繞迴廊\"
是鼓書《西廂記》
中\"聽琴\"一折。但這唱腔,與尋常聽到的柔媚鶯啼不通,在甜潤之中,自有一股開闊明朗之氣,將崔鶯鶯聽琴時的心潮起伏、對知音的嚮往與少女的矜持,表達得層次分明。
沈笑儂不由自主地轉過身,朝著\"望月樓\"的方向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