賒店書韻 第1章 暮色彙通
-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的一個秋日,夕陽如通一枚巨大的、熟透了的蛋黃,緩緩沉入潘、趙二河交彙的浩淼煙波裡。餘暉給南陽府賒旗店鎮這座雄踞中原的水陸巨鎮披上了一層金紅色的薄紗。
鎮子依水而建,緣商而興。南下的船隊,北來的馬幫,彷彿被一條無形的巨纜牽引著,最終都彙攏於此。碼頭名曰\"彙通\",名副其實。此刻,碼頭上桅杆如林,風帆蔽日,赤膊的腳伕喊著低沉有力的號子,古銅色的脊梁在夕陽下泛著油光,肩扛手提,將江南的絲綢、福建的茶葉、景德鎮的瓷器從船艙搬上石階;另一邊,產自西北的藥材、皮張,乃至山西的汾酒、鐵器也被井然有序地裝船待運。空氣中混雜著河水淡淡的腥氣、貨物木箱的桐油味、汗水的鹹濕以及騾馬特有的膻味,構成了一種獨屬於賒旗店碼頭的、充記生命力的粗糲氣息。
沿著青石鋪就的碼頭階梯往上,便是鎮內。街道兩旁,店鋪鱗次櫛比,旌旗招展。山陝商人開設的票號、貨棧,門臉闊大,黑漆金字招牌在暮色中泛著幽光,透著沉穩與財氣;湖廣商人經營的漆器鋪、木匠行,雕梁畫棟,精巧別緻;更有本地的酒肆、飯莊、客棧,人聲鼎沸。空氣中,除了市井的喧囂,還瀰漫著\"永隆統\"酒坊裡飄出的、經年不散的濃鬱酒香,那是賒店老酒,醇厚綿長,聞之慾醉,是這片土地的另一張名片。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鎮中心那一片巍峨壯麗的建築群------山陝會館。這不僅是商賈議事、酬神、聯誼之所,更是山陝商幫財力與地位的象征。琉璃照壁流光溢彩,映著天邊最後的霞光,其上雕刻的關公故事與吉祥圖案栩栩如生。一對重達三萬斤的鐵旗桿直插雲霄,杆上的蟠龍似乎在暮色中緩緩遊動,睥睨著腳下的萬丈紅塵。懸鑒樓,這座三重簷的戲樓,飛簷鬥拱,金碧輝煌,如通一位沉默而威嚴的巨人,俯瞰著整個賒旗店的興衰流轉。白日裡,這裡是商賈們議價、會友、處理糾紛的場所,決定著無數銀錢貨物的流向;而一旦夜幕降臨,它便將成為整個賒旗店,乃至南陽盆地最璀璨的文化明珠,承載著商幫精神與市井娛樂的雙重寄托。
此刻,懸鑒樓前的廣場上,數十盞氣死風燈已被早早掛起,燈籠上墨書著各家商號的名稱:\"廣和興\"、\"複盛公\"、\"天成祥\"燈光初上,與漸濃的暮色交融,在地上投下長長短短、明明滅滅的光影,彷彿預示著即將開始的夜生活的迷離與喧囂。賣鹵煮火燒、胡辣湯、豌豆黃的小食攤主,吆喝聲格外賣力,香氣四溢;提籃小販穿梭其間,售賣著炒花生、芝麻糖、時新果子。
人流開始從四麵八方彙聚而來。長衫馬褂、手執摺扇的商人;短衣束腳、剛剛卸下一天疲累的力夫;搖著羽扇、故作清高的文人;包頭束腰、攜兒帶女的婦孺他們的目標,並非是那座宏偉卻略顯清冷的懸鑒樓主樓,而是環繞在廣場周圍,如通眾星捧月般的大小茶館、書場。那裡,有他們需要的慰藉、娛樂與精神的食糧。
賒旗店的夜,不是靜謐的,而是沸騰的。白日的商業喧囂剛剛落下帷幕,夜晚的曲藝繁華便已粉墨登場。這一條流淌在古鎮脈絡裡的\"燈河\",比潘趙二河的活水更加洶湧,更加流光溢彩,也更加對映出這方土地的靈魂與在時代變遷前的最後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