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四、製定計劃,以自己的方式來生活
-
四、製定計劃,以自己的方式來生活
有人想為自己的假期定一個電視計劃、一個戲劇計劃和一個旅遊計劃……他想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但是,如果速度比方向更重要的時候,不是很可笑嗎?一邊爭分奪秒,一邊卻在大把大把地揮霍著歲月,甚至正在埋葬自己的夢想,這種做法難道不危險嗎?這是因為他對於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考慮得太少的緣故。因為他不相信自己明天可以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做著與昨天和今天完全不同的事情。
我們的夢想和目標足以成為一種磁石,吸引萬物和所有的人,使我們能逐漸將它變成現實。的確,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可是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有類似的經驗。
但是僅僅偶爾做一做夢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將自己的目標納入自己的思想中。我們必須不斷地想著自己的目標,相信它能實現。這裡有一個簡單的竅門:我們想象著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這就是說,我們不光在思想上實現了它,並從感情上去享用它。
每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將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夢想上的時候,我們就在現有的與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每一次的想象都會加深我們的夢想成為現實的必然性,這種確信會轉化為促成成果的實際行動。自信也會在此過程中得以加強,從而激勵我們去尋找可行的方式和機會。
吉爾貝特·卡普蘭在25歲的時候創辦了自己的第一份雜誌。他是一個完全醉心於工作的人,在15年的時間裡,他把自己的雜誌辦成了發行量巨大的知名雜誌之一。他幾乎夜以繼日地工作著。可是在他40歲的時候,他突然出售了自己的公司,出什麼事了?
有一天,他聽了馬勒的第二交響曲,樂曲深深地吸引了他,喚醒了他內心深處沉睡已久的東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應該重新演繹馬勒的第二交響曲,他覺得缺了點什麼,他聽到的演奏不符合馬勒的原意。
他出售了自己的公司,決定要成為一個指揮家。所有的專業人士都一致認為他的做法是一次希望渺茫的冒險。因為卡普蘭在此之前從來冇有做過指揮,也根本不會演奏任何樂器。一個甚至連樂譜都讀不懂的經理——40歲——當指揮,這簡直可笑極了。可是,這些批評意見動搖不了卡普蘭的決心,他甚至將目標定得更高了:他要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演繹馬勒的作品。
然後他就開始學習,他向最優秀的指揮家求教。他請了老師,不斷地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隻過了兩年,他的夢想就成為了現實。1996年,吉爾貝特·卡普蘭就演奏了美國最成功的古典作品集,在同一年裡,他作為一名受人仰慕的指揮家出席了薩爾茨堡音樂節的開幕式。
諾曼·文森特·皮爾一針見血地說:“大多數人不願意相信他們本身具備著所有可以讓夢想成真的素質。因此,他們試著滿足於那些與他們不相配的東西。”本傑明·迪斯雷裡也說過:“對於那些為了實現自己的誓言甚至不惜拿生命去冒險的人來說,冇有任何東西可以摧毀他們的意誌。”
為什麼有的人能讓彆人為自己工作而另一些人卻甘願為彆人賣力呢?區彆就在於我們追求自己夢想的程度。當兩個人相遇的時候,通常那個作出了真正的決策,並竭儘全力要實現自己的目標的人總是能最終影響另一個人,而且或多或少地讓他跟隨自己的腳步前進。我們將夢想抓得越緊,我們就會越堅強,連上天都似乎在以一種神秘的方式幫助那些目標明確的人。
生命中冇有比實現自己的夢想更讓人滿足的了。從另一方麵說,世界上也冇有比背叛並最終放棄自己的夢想更令人沮喪的事情了。
聰明的年輕人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停下來問自己:“我是在體驗我的夢想,還是在畏懼不前?”他們知道,他們作為自己生活的設計師,可以創造自己夢想中的未來。他們為自己規劃與自己匹配的生活藍圖,他們懂得,過去以及現在都不等同於未來。即使手中握有的始終是同樣的畫筆,人們也能每時每刻描繪出一幅新的畫卷。但丁說過:“熊熊烈火是從微弱的火苗中產生的。”
你要以你的方式來生活。就像弗蘭克·西納特拉在歌中唱到的那樣:“更多、甚至更多的,是我以自己的方式來行事。”西納特拉先生是這樣生活的,也是這樣辭世的。因此,美國總統在他的葬禮上說道:“他以自己的方式而行事。”
我們有這樣的選擇:要麼我們實現自己的夢想,要麼我們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夢想。一位母親在臨死前對她的兒子說:“答應我:成為一個偉人。”亞伯拉罕·林肯向母親作了保證。成功者懂得:人的一生太短暫,不能碌碌無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