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基因暗碼:血色螺旋 > 第489章 無聲的證言與良知的重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基因暗碼:血色螺旋 第489章 無聲的證言與良知的重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省第一監獄內,那場針對魏超(新城場站油料股)的、不見硝煙的“冷暴力”圍剿仍在持續。孫鵬飛(石家莊)如同一個陰險的提線木偶師,精準地操縱著恐懼與利益,讓危暐(福州)等幾個跟班和一些試圖自保或討好的犯人,通過無數細微的惡意,一點點蠶食著魏超本就脆弱的精神世界。

魏超變得更加沉默寡言,眼神時常處於一種放空狀態,勞作時差錯頻出,甚至出現了短暫的失神現象。他的身體雖然沒有新增傷痕,但靈魂彷彿正在緩慢地枯萎。管教民警的幾次詢問,他都隻是搖頭,嘴唇哆嗦著,卻說不出任何具體的人和事。那種無處不在又無跡可尋的壓力,讓他剛剛萌芽的一點尋求幫助的勇氣徹底熄滅。

然而,這座高牆之內,並非所有人都心如鐵石。那無聲的暴行,終究在某些旁觀者心中激起了越來越強烈的波瀾。

張帥帥(陝西靖康)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安心入睡。白天,他看到魏超飯盒裡明顯被人動過手腳的飯菜;他聽到有人故意在魏超經過時陰陽怪氣地嘲諷“傻子就是會裝”;他甚至親眼瞥見危暐趁亂將魏超好不容易整理好的零件撥亂。每一次,他都下意識地彆開臉,加快腳步,用麻木來對抗內心的不安。但夜晚躺下,那些畫麵卻不受控製地在他腦中回放。他想起了新城場站倉庫裡,自己那聲為了索要眼鏡賠償的尖利叫罵,想起了拳頭落在魏超身上的悶響。當時的“理直氣壯”如今想來如此可笑而可怖。兩種場景重疊,讓他胃裡一陣翻騰。

沈舟(浙江嘉定)的精明算計,這次算不出一個讓自己心安理得的方案。他看得出孫鵬飛的手段,也更清楚舉報可能帶來的風險。但他同樣無法完全忽視魏超那日漸絕望的眼神。一次在工間休息時,他無意中聽到兩個犯人在竊笑議論魏超昨晚被噪音吵得幾乎沒睡,他猛地攥緊了拳頭,一種混合著憤怒、恐懼和自我厭惡的情緒幾乎要衝垮他。他起身走開,卻差點撞到牆上。

就連徹底自我封閉的鮑玉佳(安徽淮南),也在高強度勞動的間隙,偶爾會捕捉到魏超那魂不守舍的背影。那身影像一根刺,輕輕紮在他試圖麻木的神經上,提醒著他那段同樣不堪回首的過往。他隻能更瘋狂地投入勞作,用肌肉的痠痛來壓製心頭的悸動。

轉機來自一個意想不到的角落。

那位因經濟犯罪入獄、刑期將滿的老會計,一直保持著相對的清醒和觀察力。他注意到了魏超的異常,也隱約察覺到了暗流的方向。他不同於張帥帥等人的恐懼,也不同於鮑玉佳的逃避,他更多是一種曆經世事後殘存的公義感。他深知這種無聲的迫害有時比直接的毆打更摧殘人。

他沒有選擇公開站出來——那可能引火燒身且效果不佳。在一個傍晚的放風時間,他看似隨意地踱步到監區圖書館附近,那裡有一個設定了監控探頭的匿名舉報信箱(監獄管理改進的舉措之一)。他借著係鞋帶的動作,極其迅速地將一個捏得緊緊的小紙團塞進了信箱投遞口,整個過程自然得沒有引起任何注意。

紙團上,用極小的字寫著寥寥數語:“xx監區,孫鵬飛指使人長期對魏超進行冷暴力,包括剋扣飯菜、製造噪音、散佈謠言、破壞勞動工具,旨在逼其崩潰。多人知情不敢言。”

這封沒有署名、但資訊高度具體的舉報信,立刻引起了監獄管理方的高度重視。它印證了管教民警之前的觀察和疑慮。

監獄方麵沒有立刻大張旗鼓地調查,以免打草驚蛇或給舉報人帶來風險。而是采取了更策略性的方式:

立刻調整了監控探頭角度,加強對魏超日常活動區域的覆蓋。

安排表現可靠的犯人(如那位老會計)暗中留意相關情況並及時彙報。

生活乾事和管教民警加強了對夥食分發、就寢紀律、勞動工具管理的突擊檢查頻率。

心理輔導員加大了對魏超的乾預力度,嘗試用更迂迴的方式鼓勵他開口。

壓力悄然轉向。

一次突擊檢查中,危暐正試圖將一小撮沙子撒進魏超的飯裡,被當場抓獲。人贓並獲,他支支吾吾,眼神驚恐地望向孫鵬飛的方向。

又一次夜間巡查,抓到了兩個故意在魏超監舍外跺腳、咳嗽的犯人。

工具房的管理也被加強,領取記錄變得異常嚴格。

孫鵬飛感受到了這種變化。他意識到有“眼睛”在盯著,行動變得愈發謹慎,但眼神中的陰鷙也更濃。他暫時收斂了針對魏超的直接指令,但那種刻骨的怨恨並未消失。

魏超周遭的惡意環境明顯改善。雖然恐懼並非一朝一夕能消除,但他至少能吃到完整的飯菜,睡上相對安穩的覺。他茫然地感受著這種變化,不知所措。

而對於張帥帥和沈舟而言,監獄管理方的介入像一麵鏡子,照出了他們之前的懦弱。他們得知有人匿名舉報後,內心受到了更大的衝擊。尤其是張帥帥,他再次失眠了,這次不是因為恐懼孫鵬飛,而是因為羞愧。他想起自己扔掉魏超工具卡的行為,臉上陣陣發燒。

一天,在心理輔導小組的活動中(這次是強製參加),輔導員引導大家談論“什麼是勇氣”。輪到張帥帥時,他低著頭,很久才憋出一句:“…勇氣…可能就是…沒像以前那樣…當啞巴…”

他的話沒頭沒尾,但在場如沈舟等人,卻聽懂了其中的重量。

高牆之內,那場無聲的戰爭並未結束,但平衡已被打破。

一封裝在匿名信裡的良知,穿透了恐懼的沉默,帶來了第一縷破曉的微光。

它證明瞭即使在最壓抑的環境下,正義的種子也可能在意想不到的角落發芽。

它也向張帥帥、沈舟乃至鮑玉佳這樣的人提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當下一次黑暗降臨時,是繼續沉默,還是選擇發出聲音?

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他們未來人生的底色,也衡量著這座高牆之內,矯治的真正成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