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局我一個獸醫給王妃接生? 第11章
-
他回到落腳處,立即派出親隨,攜帶密信火速返回北平,向朱棣彙報進展。
同時,他繼續潛伏在大同城外,密切關注著城內的風吹草動。
潘毅回去後,表麵上一切如常。
但暗地裡,他開始秘密部署。
他首先召見了自己的幾名心腹將領,透露了意向。
這些跟隨他多年的部下,在權衡利弊後,大多選擇了追隨。
然後,潘毅以加強城防為名,不動聲色地調整了各門守軍。
將孫成及其親信部下的防區,逐步調離關鍵位置。
這些調動看似合理,並未引起孫成的太大警覺。
他隻是對潘毅近日的獨斷專行略有微詞。
陸準通過城內的鳥雀,密切關注著這些變化。
他需要確保萬無一失。
幾天後,潘毅再次以商議軍務為名,邀請副將孫成至總兵府。
這一次,孫成剛踏入廳堂,便被左右埋伏的刀斧手拿下。
潘毅當麪攤牌,陳說利害。
孫成起初怒罵不止,但聽聞耿炳文大軍被牽製在真定,以及燕王席捲河北的勢頭後,氣勢漸弱。
最終,在潘毅的保證和現實的考量下,孫成長歎一聲,選擇了歸順。
清除內部最大的障礙後,大同的易幟便進入了倒計時。
潘毅迅速控製了所有要害部門,封鎖了訊息。
陸準見時機成熟,決定進城。
在一個霧氣朦朧的清晨,他再次以行商身份,坦然步入大同城門。
守門士兵已得到密令,悄然放行。
總兵府內,潘毅與陸準再次會麵。
這一次,氣氛已然不同。
“陸先生,城內已基本控製。”潘毅彙報道,“少數冥頑不靈者,已被暫時看管。”
陸準點頭讚許:“將軍行事果斷,雷厲風行,陸某佩服。”
他走到地圖前。
“如今最緊要的,是防止訊息走漏,並儘快接應燕王部隊入城。”
潘毅道:“先生放心,四門已嚴加管控,隻許進,不許出。”
“至於接應”他沉吟道,“末將認為,當派遣一支可靠部隊,前往城外指定地點,引導燕王人馬。”
陸準表示同意。
“此事需隱秘進行,規模不宜過大,以免打草驚蛇。”
兩人仔細商議了接應的細節,包括時間、地點、信號。
一切安排妥當後,陸準寫下了第二封密信,將大同已定、請速派兵接管的訊息傳出。
信使再次冒著風險,潛出大同,奔赴北平。
接下來的幾天,大同城彷彿被按下了靜音鍵。
表麵平靜,內裡卻暗流湧動。
潘毅和陸準都在焦急地等待。
等待燕王軍隊的出現。
也擔心朝廷方麵可能察覺異常。
陸準更是日夜通過飛鳥,監視著周邊官道的動靜。
任何一支不明隊伍的靠近,都會引起高度警惕。
終於,在第五日黃昏。
一隻被陸準意念驅使的蒼鷹,從高空傳回了訊息。
一支打著燕王旗號的騎兵部隊,正沿著偏僻小路,向大同方向疾馳而來。
人數約在五千左右。
陸準立即將訊息告知潘毅。
潘毅精神大振,立刻按計劃行動。
他派出一支三百人的精銳騎兵,由自己的兒子潘忠率領,悄然出城接應。
當晚,月明星稀。
大同城的北門在深夜悄然洞開。
燕王麾大將張玉,率領五千精騎,人銜枚,馬裹蹄,靜悄悄地進入了這座北方重鎮。
冇有廝殺,冇有烽火。
當燕軍的旗幟插上大同城頭時,許多守軍士兵纔在晨曦中驚覺,城池已然易主。
潘毅率領大同眾將,在總兵府前正式拜見張玉。
張玉代表燕王朱棣,接受了潘毅等人的歸附,並當場宣佈,一切官職暫依原樣,有功者另行封賞。
軍心很快安定下來。
控製大同全城後,張玉與陸準、潘毅等人立刻商議下一步行動。
“大同已下,戰略主動已在我手。”張玉指著地圖,難掩興奮。
“應立即分兵,控製周邊關隘,確保晉北門戶。”
潘毅主動請纓。
“末將熟悉此地地形,願領本部兵馬,即刻出發,收取雁門關、寧武關等要地。”
張玉同意。
“有勞潘將軍!”
陸準則提醒道。
“將軍此行,當以招撫為主,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若遇抵抗,可宣揚燕王‘清君側’之大義,以及我軍已克大同之勢,動搖其軍心。”
潘毅領命而去。
數日內,捷報頻傳。
雁門關守將見大同已失,潘毅親至,稍作抵抗便開城投降。
寧武關更是望風歸附。
整個晉北地區,迅速落入燕軍控製之下。
訊息傳回北平,朱棣大喜過望。
他冇想到陸準的行動如此迅速、順利,幾乎兵不血刃便拿下了大同和整個晉北。
這大大超出了他的預期。
“陸先生真乃吾之子房也!”朱棣對左右讚歎道。
他立即下令,重賞陸準及其隨從。
同時,加封潘毅為北平都指揮同知,仍鎮守大同,其餘歸附將官皆有升賞。
大同的易幟,如同在棋盤上落下了一記妙手。
它徹底改變了北方的戰略格局。
燕軍不再侷限於北平一隅。
而是北連蒙古,西控晉北,獲得了廣闊的戰略縱深和資源補給地。
更重要的是,它對真定前線的耿炳文大軍,形成了側翼威脅。
耿炳文不得不分兵防守側後,攻勢為之受挫。
戰爭的主動權,開始悄然向朱棣一方傾斜。
這一切,都始於那個黎明,陸準在廢棄烽火台下,與潘毅的決定性會麵。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陸準憑藉其智慧和獸語之助,完美踐行了這一兵法最高境界。
他在大同又停留了半月。
協助張玉和潘毅穩定局勢,梳理內政,安撫民心。
直到一切步入正軌,他才辭彆眾人,準備返回北平。
潘毅親自送至城外十裡。
“先生大恩,潘某冇齒難忘。”潘毅由衷說道。
若非陸準點醒,他或許仍在迷茫中,甚至可能成為朝廷與燕王之爭的犧牲品。
陸準拱手還禮。
“將軍深明大義,棄暗投明,功在社稷。他日燕王克定天下,將軍必定位列功臣,名垂青史。”
兩人灑淚而彆。
陸準騎在馬上,回望巍峨的大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