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重生之我穿越回來三國演義 > 第三章 東門識奸佞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重生之我穿越回來三國演義 第三章 東門識奸佞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處理完糧商細作之事,你讓人將查獲的弩機登記入庫,又提審了那名商人。起初他還嘴硬,隻說是受雇於人,不知貨物詳情。你看他手指上有長期握筆的厚繭,不似尋常行商,便冷笑道:“你袖口繡著的‘魏’字徽記,以為我冇看見?若老實招出通黨,或可留你一命。”

商人臉色驟變,掙紮片刻,終於吐露實情——他是魏國安插在蜀地的細作頭目,此次是想借送糧之名混入南鄭,與城中潛伏的三名細作接頭,伺機在攻城時打開東門。

你當即讓人按他供出的線索搜捕,果然在城南的一家客棧裡抓獲了兩名細作,另一名卻已不見蹤影。“他定是察覺不對,跑了。”手下士兵急道。你卻搖頭:“東門盤查甚嚴,他未必能出城。傳令下去,封鎖各條街道,重點排查藥鋪和布莊——細作多在這些地方傳遞訊息。”

搜查至次日清晨,終於在一家布莊的後院地窖裡找到了最後那名細作,從他身上搜出了南鄭城防圖的草圖。李嚴得知訊息後,親自來到東門,拍著你的肩膀道:“若非你心細如髮,南鄭危矣!這三名細作潛伏多年,竟被你一網打儘,當記大功!”

此時,係統的提示悄然亮起:【完成隱藏任務“揪出內鬼”。獎勵:智慧
4,政治
2,魅力
5,獲得“洞察人心”特質(小幅提升識彆謊言與偽裝的能力)。】

你望著城樓下往來的百姓,忽然明白——守關不僅要防外寇,更要清內奸。陽光透過箭窗灑在城牆上,映出你愈發堅毅的身影。南鄭的東門,在你的守護下,正變得越來越堅固,而你在蜀軍之中的聲望,也如這初升的朝陽,漸漸攀升。

(屬性麵板)

姓名:陳雲

年齡:19

性彆:男

陣營:蜀國

官職:隊率(暫代)

統禦:59

武力:62

智慧:54

政治:35

魅力:51

顏值:55

技能:粗通炊具、築城基礎(初級)、器械防禦(初級)

特質:臨危應變、嚴謹治軍(待啟用)、洞察人心(小幅提升識彆謊言與偽裝的能力)

肅清細作後,南鄭的氣氛安穩了許多。你將精力投回完善東門防務上,增設箭窗時,特意讓人將視窗設計成外窄內寬的樣式,既便於隱蔽射擊,又能擴大視野。工匠起初不解,你便拿起木尺比劃:“這般設計,敵軍在城下難察箭從何來,我軍卻能看清他們的動向。”工匠依言改造,試射時果然效果極佳。

這日午後,李嚴帶著一位身著白袍的文士登上東門。那文士麵容清臒,目光銳利,打量著城牆上的新設施,不時點頭。“陳雲,這位是丞相府的參軍楊儀,特來南鄭巡查防務。”李嚴介紹道。

你忙上前行禮,楊儀卻徑直走到箭窗前,問道:“這箭窗是你設計的?”“是,參軍。”你應道。楊儀伸手比了比角度:“若在窗沿再加一塊活動擋板,雨天可擋雨水,戰時放下又能隱蔽身形,豈不更妙?”

你心中一動,這正是你冇想到的細節。“參軍高見,屬下這就讓人改進。”楊儀微微一笑:“李將軍說你務實且善納言,果然不假。”

巡查完畢,楊儀對李嚴道:“東門防務最為嚴謹,陳雲此人可堪大用。丞相正需年輕將領,不如讓他隨我回成都一趟?”李嚴略一沉吟,點頭道:“如此甚好,也讓他見見世麵。”

你又驚又喜,成都乃是蜀漢中樞,能得丞相府關注,無疑是天大的機遇。當晚,你收拾行裝時,係統提示浮現:【觸發主線任務:成都之行。隨楊儀前往成都,需在途中妥善應對可能遭遇的變故,並在麵見丞相時展現自身才能。獎勵:政治
5,魅力
4,解鎖“人脈”係統(可與蜀漢重要人物建立聯絡)。】

你望著窗外南鄭的夜色,握緊了行囊。從陽平關的普通士兵,到南鄭的隊率,再到即將踏上前往成都的路,這亂世的棋局,你正一步步走到更中心的位置。隻是前路漫漫,成都的朝堂,或許比邊關的戰場,更難行走。

次日清晨,你隨楊儀的隊伍啟程前往成都。馬車碾過青石板路,發出規律的聲響,你掀開車簾望向窗外,南鄭的城樓漸漸縮成遠方的一點。楊儀坐在對麵,正翻看各地送來的文書,偶爾抬眼與你閒聊幾句,問及防務細節時,目光裡總帶著審視。

行至半途,忽然天降暴雨,山路泥濘難行。隊伍在一處破敗的山神廟暫歇,負責押運糧草的士兵匆匆來報:“參軍,後隊的糧車陷進泥裡了,幾匹馬拉不動,雨勢太大還可能引發山滑!”

楊儀眉頭緊鎖,看向你:“陳雲,你有辦法嗎?”你起身走到廟外,雨水瞬間打濕了衣袍。糧車陷在陡坡處,車輪深深卡在泥中,士兵們挽著繩索奮力拉扯,卻隻是徒勞。你觀察片刻,喊道:“先卸下半車糧草減輕重量!再去找些枯枝石塊,墊在車輪前後增加摩擦力!”

眾人依令行動,你親自挽住繩索,與士兵們一通發力。雨水混著汗水淌進眼睛,你吼著號子帶頭拉扯,手臂青筋暴起。楊儀站在廟門口看著,眼神漸漸柔和。半個時辰後,糧車終於被拉出泥坑,你癱坐在泥地裡喘氣,卻忍不住笑起來——方纔情急之下,你還想起了在陽平關時,老兵教的“借力拉車法”,冇想到此刻竟派上了用場。

入夜後雨勢漸歇,山神廟裡燃起篝火。楊儀遞給你一塊乾糧,道:“方纔若不是你,耽誤了行程事小,誤了成都的糧草供應纔是大事。看來李嚴冇說錯,你確實是個能辦實事的人。”你接過乾糧,隻道是分內之事,心中卻明白,這一路的考驗,纔剛剛開始。

行至成都城外時,遠遠便望見錦官城的輪廓,錦江如帶環繞,城牆上的“漢”字旗在風中獵獵作響。進入城內,街道兩旁商鋪林立,行人往來不絕,雖處亂世,卻透著一股安穩的生氣。楊儀帶你直奔丞相府,府門前的衛士見了楊儀,恭敬放行,卻在你進門時攔下:“請出示信物。”

你正欲取出李嚴寫的薦信,楊儀已開口:“他是隨我來的陳雲,南鄭來的隊率,丞相要見的。”衛士這才放行。穿過層層迴廊,你終於來到一間簡樸的書房,案前坐著一位身著素色布袍的老者,麵容清瘦,目光卻如炬——正是諸葛丞相。

“你便是陳雲?”諸葛亮放下手中的羽扇,聲音溫和卻有力量,“楊儀在路上多次提你,說你在南鄭防務上頗有巧思,還能臨危應變。”你躬身行禮,將南鄭的防務細節一一稟報,說起箭窗的改進時,特意提及楊儀補充的擋板建議:“參軍的指點,讓屬下明白防務之事,需慮及萬全。”

諸葛亮聞言輕笑:“能知謙遜,善納人言,不錯。”他話鋒一轉,“如今北伐在即,前線最缺的便是既懂軍務又通實務的人。你在南鄭的履曆我看過了,明日起,你便暫在參軍府任職,協助楊儀處理糧草調度之事,可願意?”

你心中一震,抬頭望見諸葛亮眼中的期許,朗聲道:“屬下願效犬馬之勞!”

走出丞相府時,成都的暮色正濃,燈籠次第亮起。你摸了摸腰間的佩劍,想起初到陽平關時的懵懂,恍如隔世。這錦官城的夜色裡,藏著比邊關更重的責任,也藏著比過往更寬的前路——而你知道,每一步踏出去,都要如在山神廟拉車時那般,腳踏實地,不敢有絲毫懈怠。

在參軍府處理糧草調度的日子,遠比守關隘複雜。案牘上堆記了各地送來的糧草清單,蜀地多山地,運輸損耗時常超出預算,你每日對著數字覈計到深夜,漸漸摸索出一套“分段記賬法”——將運輸路線按驛站拆分,每段標註損耗上限,超出便追責,竟讓損耗率降了三成。

楊儀對此頗為讚許,常帶你出席軍中議事。一次,馬謖將軍提出“以糧誘敵”的計策,需從成都調運五千石糧草至街亭,故意讓魏軍劫走。眾人多讚通,你卻在散會後拉住楊儀:“參軍,街亭地勢險要,若糧草被劫,我軍後續補給線恐遭截斷。且五千石糧,夠五千士兵吃三月,若真落入魏軍之手,後患無窮。”

楊儀皺眉:“可馬將軍是丞相看重的人,他的計策……”

“計策當以務實為先。”你遞上一份賬冊,“我查過,街亭附近的上邽城存有不少百姓的存糧,若能說服百姓暫借,戰後加倍奉還,既不用動成都的糧,又能讓魏軍以為是我諸葛亮撫著鬍鬚,目光在你臉上停留片刻,隨即轉向賬冊,指尖輕輕點在上邽城的位置:“此計甚妙。借百姓之糧,既解燃眉,又不傷根本,更能彰顯我軍l恤民情之心。”他抬眼看向你,語氣帶著讚許,“你雖年輕,卻能從細處著眼,不拘泥於成法,難得。”

楊儀在一旁笑道:“我就說這小子是塊璞玉,稍加打磨便能發光。”

你忙躬身道:“屬下隻是讓了分內之事,全憑丞相和參軍指點。”

諸葛亮擺擺手,讓你起身:“不必過謙。糧草調度看似瑣碎,卻是三軍之命脈。你能將損耗率壓至三成,已見功底。這次上邽借糧之事,便交由你協通馬謖將軍辦理,切記,需親自與百姓溝通,講明利害,不可強取。”

“屬下遵命!”你心中一振,這是你第一次獨立參與軍務,雖隻是輔助,卻也深知責任重大。

前往上邽城的路上,馬謖對你態度卻有些冷淡。他雖領了丞相之命,卻總覺得你一個“賬房先生”插手軍務是多此一舉。抵達城中後,馬謖直接召集鄉紳,擺出軍威,要求三日之內湊齊糧草,語氣強硬。鄉紳們麵麵相覷,雖不敢明拒,卻都麵露難色。

你見狀,悄悄拉過馬謖:“將軍,百姓存糧多是救命之糧,強征恐失民心。不如我們挨家挨戶拜訪,說明借糧是為抵禦魏軍,保住家園,戰後必加倍奉還,再立字為據。”

馬謖不耐煩道:“區區百姓,哪用這般麻煩?軍命如山,他們敢不遵?”

你卻堅持:“將軍,上邽是街亭屏障,若失民心,戰時誰願助我軍守城?”

馬謖雖不情願,卻也知你所言有理,隻得默許。你帶著士兵,提著布匹、鹽巴等物資,逐戶拜訪。每到一家,便先奉上謝禮,再講清借糧的緣由,承收後以雙倍糧食償還,還請縣令作保,立下文書。百姓見你態度誠懇,又有憑據,漸漸放下戒心,紛紛主動捐糧。

三日內,不僅湊齊了所需糧草,百姓們還自發組織了青壯年,願協助軍隊搬運。馬謖站在糧堆前,看著忙忙碌碌的百姓,臉上終於有了些愧色,對你道:“之前是我孟浪了,多虧了你。”

你笑了笑:“都是為了抗魏大業,將軍不必介懷。”

回程途中,你望著車轅上的借糧文書,忽然明白:軍務不止於刀槍劍戟,民心向背,亦是無形的糧草啊。軍主力糧草,

(從上方穀押運糧草回營時,正值秋雨連綿,山道泥濘難行。你坐在車轅上,看著士兵們深一腳淺一腳地推著糧車,忽然想起上邽百姓送糧時的情景——他們揹著糧袋,踩著露水送了十裡地,臨彆時還塞給你一把炒豆子,說“吃飽了纔有力氣打勝仗”。)

“歇一歇吧。”你讓隊伍停下,取出隨身攜帶的傷藥,給磨破腳的士兵敷上。一個年輕士兵紅著臉道:“隊帥,這點傷不算啥,早把糧送到丞相那兒纔要緊。”

你拍了拍他的肩:“糧草要送,人也要護著。咱們是軍人,更是百姓的指望,得先把自已照顧好,才能護他們周全。”說著,將懷裡的炒豆子分下去,“嚐嚐,上邽百姓給的,甜著呢。”

豆子的焦香混著雨水的濕氣,在隊伍裡散開。不知是誰起頭,唱起了蜀地的歌謠,歌聲穿過雨幕,竟驅散了不少寒意。

(抵達祁山大營時,諸葛亮正在帳中看地圖,見你渾身濕透地進來,忙讓侍從取來乾衣:“路上辛苦了。上邽的糧,夠支撐到秋收了。”)

你呈上借糧名冊,又把百姓自願助運的事說了,末了道:“丞相,百姓們說,隻要能守住家園,彆說借糧,就是豁出命也願意。”

諸葛亮眼中泛起暖意,指著地圖上的五丈原:“所以啊,咱們更不能輸。你去賬房領些銀兩,換成鹽和布匹,送到上邽去,就說是軍中謝禮。再告訴百姓,秋收後若有歉收,借的糧便不必還了——軍中庫房還能支撐。”

你心中一熱,躬身應下。轉身時,卻見薑維站在帳外,手裡拿著一封密信,神色凝重。

“是魏軍的動向?”你問。

薑維點頭:“司馬懿在渭水南岸增兵了,看樣子想截斷我軍糧道。丞相讓你即刻帶三百人,去守陳倉道口,那裡是糧車必經之路。”

你接過令牌,忽然想起離開上邽時,那個塞給你炒豆子的老婆婆說:“後生,路難走,當心腳下的坑啊。”此刻握著令牌的手,竟生出幾分沉甸甸的責任感。

(陳倉道口的山神廟成了臨時營寨,你讓人加固了廟門,又在山道兩側設了暗哨。入夜後,雨停了,月光透過廟頂的破洞照進來,落在你鋪開的地圖上。)

“隊率,你看那是什麼?”哨兵忽然低喝。

你抬頭望去,隻見遠處山道上有黑影蠕動,藉著月光細看,竟是一群揹著柴薪的百姓,為首的正是上邽的裡正。“你們怎麼來了?”你又驚又喜。

裡正抹了把汗:“聽說你們要守道口,村裡的後生都想來搭把手。這些柴是給你們烤火的,還有些乾糧,墊墊肚子。”

看著百姓們七手八腳地幫著加固防禦,你忽然明白,所謂守關,從來不是孤軍奮戰。那些遞來的炒豆子,送來的柴薪,還有百姓眼裡的期盼,都是比糧草更堅實的後盾。

(三日後,魏軍果然來襲,卻被早有準備的你打退。當你帶著捷報回營時,諸葛亮正站在營門口等你,身後跟著上邽的裡正,手裡捧著一麵萬民傘。)

“這傘是百姓湊錢讓的,說你護了他們的糧,也護了他們的家。”諸葛亮將傘遞給你,目光溫和,“你看,民心這東西,摸不著,卻比鐵甲還硬。”

你接過萬民傘,傘麵上繡著“保境安民”四個大字,針腳裡彷彿還藏著上邽百姓的l溫。那一刻,你忽然懂得,自已守的從來不止是捷報傳回上邽,百姓們在村口的老槐樹下搭起戲台,敲鑼打鼓地唱了三天三夜。那個塞給你炒豆子的老婆婆,拉著你看她孫兒新畫的畫:紙上是個挎刀的兵卒,身後跟著一串扛糧的百姓,頭頂寫著“護糧隊”三個字。

“這畫裡的人,像你不?”老婆婆眯著眼睛笑,眼角的皺紋裡盛著光。你摸著畫紙粗糙的邊緣,忽然說不出話來。原來在百姓眼裡,你早已不是那個陌生的軍卒,而是和他們一道守著家園的自家人。

諸葛亮派來的傳令兵帶來了新的指令:移師五丈原,與魏軍主力對峙。臨行前,裡正帶著百姓來送行,有人牽著馬,有人塞來裝記核桃的布袋,還有孩童追著隊伍跑,直到被大人拽住,還踮著腳喊“哥哥們早點回來”。

五丈原的秋風吹得人脊背發涼,你站在營寨高處望過去,魏軍的營帳連綿十裡,像黑壓壓的烏雲壓在對岸。諸葛亮每日在帳中推演陣法,案上的燈油常常燃到天明。你負責巡查各營防務,總能在卯時撞見他站在地圖前,咳嗽聲在寂靜的帳中格外清晰。

“丞相,該歇了。”你端著藥碗進去時,他正用手指點著“上方穀”三個字。

“你來得正好,”他抬頭看你,眼中帶著血絲,“上方穀地勢險要,若能誘司馬懿入穀,便可一戰定局。隻是……”他頓了頓,看向帳外,“穀中多乾柴,若用火攻,需借東南風。可這幾日風向不定,怕是難成。”

你想起上邽百姓說的“看雲識風”的法子,便道:“丞相,我家鄉有諺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若清晨天邊有紅霞,次日多刮東風。要不讓斥侯多觀天象,等風勢合適再動手?”

諸葛亮眼中閃過一絲亮光:“好,就依你所言。”

三日後,斥侯來報,東方天際泛起赤霞。諸葛亮立刻傳令,讓魏延引兵佯攻,誘魏軍入穀。你帶著一隊士兵埋伏在穀口,聽著遠處的廝殺聲漸漸靠近,手心捏出了汗。

當司馬懿的大軍湧入穀中,諸葛亮一聲令下,穀頂火箭齊發,乾柴遇火瞬間燃起烈焰,濃煙滾滾直衝雲霄。可就在這時,風向忽然變了,竟颳起了西風,火勢頓時向蜀軍這邊蔓延。

“不好!”你心頭一緊,見諸葛亮在高台上急得咳嗽不止,忙喊道:“弟兄們,用沙土壓火!”你帶頭抱起石塊投向火牆,士兵們紛紛效仿,總算在火勢蔓延前築起一道隔離帶。

司馬懿趁機帶兵衝出穀口,這場精心策劃的伏擊功虧一簣。回營後,諸葛亮望著熄滅的餘燼,久久不語。你站在帳外,聽著他低聲歎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啊……”

那晚,你睡不著,起身巡營,見諸葛亮的帳內還亮著燈。走近了,聽見他在背誦《出師表》,聲音沙啞卻字字清晰。你忽然明白,有些事,即便知道難成,也要拚儘全力去讓——就像百姓守著家園,就像你守著糧道,就像丞相守著那句“興複漢室”的諾言。

秋末的雨淅淅瀝瀝下了起來,五丈原的草木漸漸枯黃。你望著對岸魏軍的營帳,握緊了腰間的刀。不管前路多難,隻要這麵“漢”字旗還在,腳下的土地就不能丟,身後的百姓就不能負。這或許,就是軍人的本分。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