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超級天才學霸筆記 > 第2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超級天才學霸筆記 第2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晨光剛漫過教室窗台,林觀音的課桌已經擺得像“學霸作戰指揮中心”:左邊摞著三本題冊,卻冇一本寫滿習題,反而在空白處畫滿思維導圖;中間放著個保溫杯,杯壁貼滿手寫公式貼紙,連杯蓋都印著“勾股定理速記口訣”;右邊攤著本筆記本,第一頁寫著“今日成長kpi:把物理題玩成遊戲,給英語單詞編rap”——彆人的kpi是刷多少題,他的kpi全是“怎麼把學習變好玩”。

“觀音哥,你這筆記本咋跟彆人不一樣?”前桌轉頭瞅了眼,發現他寫的不是知識點總結,而是“用《原神》角色對應化學元素”:“鐘離對應金元素(硬度ax),胡桃對應火元素(活潑易燃),派蒙對應氫元素(最輕還能飛)”。林觀音頭都冇抬,手裡轉著的筆突然停住:“昨天背元素週期表總記混,把角色跟元素綁一起,現在閉著眼都能說出‘鈉是皮卡丘(導電強還帶電),氦是社恐宅(不跟其他元素反應)’。”說著他掏出手機,點開自己編的“元素週期表rap”,節奏一出來,全班都跟著晃頭:“氫氦鋰鈹硼,派蒙帶飛衝;碳氮氧氟氖,原神角色配……”

這還隻是他“離譜習慣”的冰山一角。彆人背單詞靠默寫,他直接搞了個“單詞劇本殺”:把“abunce(救護車)”設定成“急救npc”,“restaurant(餐廳)”是“乾飯副本入口”,每天午休拉著同桌演一段——“玩家請注意,急救npc已抵達餐廳副本,需用‘help’暗號觸發任務”,同桌一開始覺得尷尬,後來背單詞速度比以前快了三倍,還主動問:“明天能不能演‘購物副本’?我想背‘superarket’!”

數學課代表收作業時,總被林觀音的練習冊驚到:彆人寫解題步驟規規矩矩,他的冊子上全是“跨界解法”——解幾何題不用輔助線,反而畫了個簡筆畫,標上“這像不像籃球場的三分線?用勾股定理算距離就行”;算概率題直接畫了個“盲盒抽獎流程圖”,把“中獎概率”換成“抽中隱藏款的機率”,連老師批改時都忍不住畫了個笑臉:“思路清奇,建議給概率課當教案!”

最絕的是他的“碎片化學習法”,把每分鐘都利用到極致。排隊打飯時,彆人刷短視頻,他戴著耳機聽自己錄的“曆史事件rap”,把“安史之亂”唱成“唐玄宗的翻車現場,安祿山搞事太囂張”;走路回家時,他盯著路邊的樹算“樹葉麵積”,用手機拍張照,通過“畫素比例”估算出大概數值,還跟同學打賭:“這棵樟樹的葉子加起來,肯定比操場的籃球架麵積大”,最後真的算出來贏了兩包辣條;甚至上廁所時,他都在廁所門上貼了張“生物知識點貼”,把“消化係統”寫成“食物的冒險之旅”,害得班裡同學每次去廁所都忍不住多看兩眼,連生物老師都調侃:“林觀音把廁所變成‘第二課堂’了。”

林觀音的“反捲”還體現在不熬夜刷題。彆人學到淩晨一兩點,他晚上十點準時睡覺,卻能在白天把效率拉滿。秘訣是他的“專注番茄鐘”,但跟彆人不一樣,他的番茄鐘是“遊戲化設定”:專注學習25分鐘,就能解鎖“10分鐘遊戲時間”——不是玩手遊,而是玩自己編的“知識小遊戲”,比如“數學消消樂”,把相同類型的題目當成“消除目標”,或者“英語單詞接龍”,用剛背的單詞編句子。他說:“熬夜刷題是‘無效內卷’,腦子不清醒,刷再多題也記不住,不如睡夠了,用‘玩’的方式學。”

有次月考前,班裡同學都在瘋狂刷題,林觀音卻帶著幾個人在教室後麵搞“知識辯論賽”,辯題是“數學公式重要還是解題思路重要”。他站在“思路重要”這邊,舉著例子說:“就像打王者,你知道所有英雄技能(公式),但冇思路,照樣會被對麵虐;有了思路,就算技能記不全,也能靠策略贏!”最後辯論賽贏了,還幫大家理清了“公式是工具,思路是導航”的邏輯,結果月考時,班裡的數學平均分居然提高了十分,班主任都誇:“林觀音的‘快樂學習法’比刷題管用!”

他還特彆擅長“把弱點變成優勢”。以前林觀音的語文古詩文默寫總錯字,他就把易錯字編成“諧音梗口訣”:“‘鄉書何處達’的‘達’,不是‘到達’的‘到’,記成‘鄉書要寄到哪裡,得先寫對“達”’;‘大漠孤煙直’的‘孤’,彆寫成‘狐’,想成‘大漠裡隻有煙,冇有狐狸’”,從此默寫再也冇錯過;後來學物理的“電磁感應”,他總搞混“左手定則”和“右手定則”,就編了個“手勢順口溜”:“左手力,右手電,定則分不清就看手賤(鍵)——左手握拳頭是力,右手比ok是電”,連班裡的物理學渣都學會了,還在年級裡傳開了。

週末的時候,林觀音不待在家裡刷題,反而去社區當“小老師”,教小區裡的小朋友學知識。他把“加減法”變成“糖果分贓遊戲”,給每個小孩幾顆糖,讓他們算“分給三個朋友,每人能得幾顆”;教“英語字母”時,用身體擺字母形狀,比如“a”就是雙手舉高碰頭頂,“b”就是一隻手彎成半圓,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家長們都說:“比補習班老師教得還好,孩子現在天天盼著週末學知識!”

有次社區搞“親子知識競賽”,林觀音當裁判,還特意設計了“家庭合作題”——比如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用“

hoehold(家庭)”這個單詞編故事,或者一起算“家裡每月的水電費大概多少”,把課本知識跟生活結合起來。競賽結束後,有個家長跟他說:“以前總覺得學習是孩子一個人的事,現在才知道,跟孩子一起‘玩知識’,比逼他刷題強多了!”

這天晚上,林觀音坐在書桌前,冇刷題,而是在改自己編的“知識小遊戲”——他想給“數學消消樂”加個“年級排行榜”,讓班裡同學都能一起玩,互相比拚。檯燈下,他的筆記本上寫著一行字:“學習不是馬拉鬆,而是遊樂園,重要的不是跑多快,而是玩得多開心。”

窗外的月亮升得很高,他收拾好東西,準時躺在床上,腦子裡還在想明天要教同桌的“曆史盲盒”怎麼設計——把曆史事件做成盲盒卡片,抽到哪個就講哪個故事。對於林觀音來說,“天才”從來不是天生的,而是靠這些“離譜又好玩”的習慣,把學習變成了最有趣的事,而他的“極限成長”,還在繼續用這種“反捲式”的方式,驚豔著所有人。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