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3月速通曆史313考研論述 > 第6章 三國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3月速通曆史313考研論述 第6章 三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三國時期已經多年未考,其主要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二是三國的政治經濟。在這其中21年統考時考了九品中正製在門閥士族形成中的作用。

本章主要背誦點為曹魏的政治與經濟。三國鼎立局麵形成可當作選擇題備考,但由於知識點零碎,總結成一道論述以方便背誦。

論述十三: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

東漢末期社會問題嚴重,土地兼併劇烈,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劇,黃巾起義使得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豪強趁機擴張勢力,軍閥割據混戰,形成魏、蜀、吳三個政權鼎立的局麵。

一、三國鼎立局麵形成的原因

1地理形勢造成了三國的相對隔絕。魏國擁有北方各州,人口眾多,經濟富庶,實力最強;蜀國有天府益州、劍閣、三峽,進可攻退可守;吳國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

2漢末軍閥混戰一度破壞了北方經濟,而經濟發展為蜀、吳政權提供了自給條件。

3地方豪族擁護割據政權。戰亂之時,割據政權的建立能穩定地方基層統治秩序,保障豪族的生存權利。

4三大集團領袖、謀臣、武將水平上勢均力敵,形成人才群l。

二、三國鼎立局麵形成的過程

1州牧坐大,軍閥混戰,皇權式微。黃巾起義爆發後,為平定黃巾軍,朝廷賦予地方州牧更大權力,州牧、太守得以擁兵自重。在中央,外戚與宦官鬥爭不斷,董卓藉機率兵入京,獨攬大權,關東州牧一致起兵反對。董卓死後,全國陷入混戰之中,皇權式微,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2官渡之戰與曹操統一北方。經過多年混戰,袁紹占據了河北諸州,實力最為雄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發展迅速。袁紹雖兵多糧足,但內部矛盾重重,軍紀鬆弛,人心渙散。曹操統治集團內部比較穩定,將士用命。200年,雙方在官渡對峙,曹操夜襲烏巢,焚燒袁紹糧草,擊敗袁軍主力,此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3隆中對、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麵的初步形成。劉備三次拜訪隱居隆中的諸葛亮,諸葛亮向劉備分析了天下大勢。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孫權派周瑜率軍三萬,聯合劉備,在赤壁與曹軍決戰,周瑜采用火攻戰術,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戰後曹操退守中原,著眼於對內經營,孫權鞏固了江東的獨立地位,劉備相繼占據益州和荊州,三國鼎立局麵得以初步形成。

4夷陵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麵的最終形成。赤壁之戰後,三方都轉向發展內部。220年,曹丕逼漢獻帝退位,自稱皇帝,國號魏,建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建都成都。為了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劉備在通年攻打孫權,孫權向曹操稱臣,最終蜀漢戰敗,軍力、國力均受到重創,東吳國力大增,夷陵之戰均衡了魏、蜀、吳三方鼎立的勢力。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建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麵最終形成。

論述十四:三國時期魏蜀吳的政權建設

地理形勢造成了三國的相對隔絕,地方豪族擁護割據政權,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三國的政權建設也為後世的政權建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一、曹魏政權

(一)政治建設方麵

1實行“唯纔是舉”的人才選拔方式。天下大亂,人才流移,東漢以來以經術、德行、門第為主的察舉製已流於形式,曹操連續五次下令求賢,無論身份貴賤,隻要有“治國用兵之術”,便可選拔為官。

2實行九品中正製。曹丕為爭取世家大族支援推行九品中正,又稱九品官人法。其辦法為:委任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的大小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地的士人,讓出“品”“狀”,供吏部選官參考。“品”是綜合士人德才、門第評定的等級,分九品;“狀”是中正官對士人德才的評語;與資品相應,各種官職也被劃分爲九品,稱官品。九品中正製初行時,以“唯纔是舉”為原則,後期被門閥士族把持,唯重門第而不重品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

3改革官製。1在中央,設中書監、令,以分尚書之權;中書省取代尚書檯參與決策的部分職權,成為中樞決策機構;設中央監察機關校事與禦史台。2地方上,州牧製度固定化,形成州、郡、縣三級製度。

(二)軍事方麵

1實行都督製。中央派出都督成為駐防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也有日本學者認為,都督是授予將軍的頭銜,而非獨立的職官。

2實行士家製。士兵及家屬另立戶籍稱為士家,由軍營或郡縣管理,士家子孫必須士代當兵,不與民間通婚。

(三)經濟方麵

1實行屯田製。1民屯招募流亡農民由國家撥給田地,按軍事編製。寫組織係統由上而下是大司農、典農中郎將、典農都尉、屯司馬、屯,每屯50人。2軍屯的生產者是士兵和他們的家屬,士家未征召入伍的從事屯田,稱田兵。以營為單位,每營60人。

2實行田租戶調令。規定編戶齊民邊護每年畝納田租4升,戶調絹2匹,綿2斤,此外不得擅自興發,豪強地主也要繳納。

3興修水利,安撫流民,勸課農耕,禁止豪強兼併土地。

二、蜀漢政權(也為諸葛亮治蜀答案)

1重建吳蜀聯盟。派鄧芝出使東吳,重修盟好。

2內修政理。1遵循選賢任能原則,選拔任用人才。2按照開源節流的理念,大力發展農工商業。3采取信賞必罰的法治手段。

3平定南中,和戎撫夷。諸葛亮率軍征伐南中,采取“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針,使孟獲心悅誠服。諸葛亮在此實行羈縻政策,使南中局勢穩定下來。

4北伐。諸葛亮先後五次北伐,其最終目的是“興複漢室”,直接目的是以攻為守,爭取戰略上的主動。

三、孫吳政權

1征山越。強迫山越人出山補充軍隊。

2實行屯田。1民屯主要集中吳郡、丹陽地區,設置典農校尉、典農都尉進行管理。2軍屯重點集中於長江南北,規模最大的在廬江。

3實行世襲領兵製和複客製。1允許將領握有私兵,允許子弟等人世襲領兵,士兵實際上是將領的農奴。2國家允許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賦役。

4重視水利建設,整頓江南水運,官營手工業發達,發展海上交通。

三國時期各政權建設為東晉門閥士族的形成奠定基礎,通時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認為門閥政治隻存在於東晉一朝,具有過渡性。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