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速通曆史313考研論述 第5章 秦漢(三)
-
論述十二:漢代儒學的發展過程
(包含董仲舒的思想l係/從黃老之學到霸王道雜之搞思想演變/秦漢時期的思想論述題答案)
漢初社會殘敗,統治者采取“黃老無為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漢武帝時期,社會更加複雜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者采取“霸王道雜之”的統治思想。到了東漢儒學走向神道化,東漢末年儒學崩潰。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形成背景。1漢初經濟凋敝,社會殘破,高祖君臣多起自布衣,他們吸收秦末農民戰爭的教訓,與民休息,恢複發展社會經濟,黃老之學適應了人民希望安寧、清靜的普遍社會心理。2適應漢初郡國並行、東西異製的局麵。
2內涵。1黃老之學是戰國至西漢初年的道家學說,老即老子,黃指黃帝。其思想淵源於《老子》和托名黃帝撰寫的《黃帝四經》,尊黃、老為創始人。2其思想繼承了先秦道家的本l論和清淨無為等主張,揚棄了消極、悲觀的思想,主張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表現。1西漢陸賈著《新語》是著名政論文集,主張用寬緩的手段治天下,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統治方針,還提出政令統一,禮法結合、崇尚仁義道德,重用賢人等策略。2《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所授的雜家著作,原名《鴻烈》。以道家思想為核心,雜糅儒、法、陰陽諸家,主張清淨無為,詳細闡述了道、氣和宇宙生成等學說。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寓言。
二、漢武帝時的霸王道雜之
1背景。1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國家富強;王國問題嚴重影響了中央集權;北方匈奴也不斷入侵,黃老思想不能適用統治要求。2董仲舒整合出新儒學,主張春秋大一統、儒法雜糅,提倡君權神授,適應了漢武帝加強央集權的需要。
2內涵。武帝時期的統治方針從無為到有為,黃老思想失去主流意識形態地位,儒學受到尊崇。但在實際的政策製定和人事任用上,又非純守儒術,而是吸收法家施政思想、手段,儒法合流。漢宣帝將這種政策概括為“霸王道雜之”。
3舉措。1采納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為:大一統與罷黜百家;君權至上與君權神授;天人感應說;性三品說與三綱五常論;曆史循環論,天之道終而複始、奉天而法古。2天人三策。新的治國策略的基本精神是恢複儒家王道;恢複王道的關鍵在於任用儒生;恢複王道在思想上要獨尊儒術。3儒表法裡。重用酷吏和財利之臣,修補刑法。
三、經今古文之爭
1內涵。1漢代一些老儒口頭相授、用隸書寫定的儒家經典稱今文經;2焚書時被埋藏起來,而在漢初發現的用古文記載的儒家經典,稱古文經。
2差彆。1今文經學認為六經皆為孔子所作,主要在於“通經致用”,著重章句推衍,係托古改製之書;崇奉孔子,認為孔子為政治家、哲學家;信緯書,講微言大義;斥古文經為劉歆偽造。2古文經學以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書,看重“名物訓詁”;崇奉周公,認為孔子是史學家;斥緯書妄誕,謂六經皆史;認為今文經學為秦火殘餘。
3過程。1今文經出現較早,董仲舒以治今文經《春秋公羊傳》得到漢武帝賞識,被立為學官。2古文經晚出,遭到今文經派的排斥,長期不得立為學官。成帝時命人搜求天下遺書,劉向、劉歆父子先後發現《春秋左世傳》、《毛詩》等古文經書。3王莽當權,由於托古改製的需要,藉機把《左氏春秋》《古文尚書》等立於學官。4光武帝時,取消古文經博士,複立今文經博士。5古文經學家賈逵,馬融、鄭玄兼通今文經;鄭玄破除各家傳統,廣采眾說,遍注群經,得到經今古文兩派的讚許,號稱鄭學;至此基本上結束子經今、古文鬥爭。
4實質。這是儒家內部,爭奪祿利之路的鬥爭,是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一種表現形式。但在歌頌先王先聖,美化古代政治製度為封建統治階級政治服務的問題上還是一致的,對學術發展也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東漢儒學神道化
1內涵。東漢初年讖緯大盛,成為東漢統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1讖是用詭秘的隱語、預言作為神的啟示。向人們昭示吉凶禍福和治亂興衰。2內容有的解經、有的述史、有的論天文、曆數、地理、更多的則是宣揚神靈怪異,其中充斥著陰陽五行思想。
2表現。1東漢光武帝劉秀曾以符瑞圖讖起兵。2漢章帝召各地儒學名士於洛陽白虎觀,討論五經的異通。後整理成《白虎通義》。3東漢王充《論衡》,以唯物主義思想有力的攻擊了讖緯的虛妄。
五、東漢末年儒學的崩潰
東漢末年儒學逐漸神秘化、繁瑣化,喪失了統治思想的功能。漢末長期動盪,使經學傳授的“家法”、“師法”傳統斷裂,漢代儒學開始逐漸崩潰。
六、漢代儒學的特點
1儒學的官方正統地位得到確立,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為統治階級服務。
2儒學開始與選官製度結合。
3儒學的神道化,宗教色彩濃厚。
秦漢時期選擇題重點:
1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2漢初布衣將相之局:劉邦及功臣大多出身貧民,由他們組成漢初的政治結構。
3諸侯王國問題:漢高祖翦除異姓王;文帝賈誼《治安策》;景帝晁錯《削藩策》;七國之亂的平定。
4昭宣中興:假民公田、輕徭薄賦;廢除郡國酒榷和關內鐵關;設常平倉控製物價;平裡刑獄。
5鹽鐵會議:桓寬《鹽鐵論》,桑弘羊集團在政治權利中心隕落,加速儒學政治化。
6綏和改製:三公平等的共掌宰相大權。
7王莽改製:王田私屬;五均六筦;改革幣製;統一度量衡;更易名號。
8士人清議:太學生與清流士大夫評議朝政。
9黃巾起義:利用宗教,張角。
10兩漢時期的社會經濟:1水利工程:曹渠、白渠、王景治河、水排;2耕作技術:代田法、耬車、區重法;3手工業:冶鐵、紡織、漆器;4東漢地主田莊經濟:規模大,多種經營;聚族而居,賓客相附;擁有私人武裝;具有很強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11兩漢時期的文化科技:1算術:西漢《周髀算經》、東漢《九章算術》;2醫藥:張仲景醫聖《傷寒雜病論》;華佗;《神農本草經》;3農學:《氾勝之書》、崔定《四月民令》。
12史學方麵:1《史記》,第一部紀傳l通史;2《漢書》,記述西漢曆史的紀傳l斷代史,漢高祖至王莽;3《七略》,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學著作;4《漢書藝文誌》,開創史誌目錄先河,現存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