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賺錢的11種年輕人 4.不要太狹隘,有錢一起賺是正道
-
4不要太狹隘,有錢一起賺是正道
精明的人賺錢,從來不會隻看重自己的利益,在他們看來,隻有自己有利益的生意很難能長久的合作下去,必須要達到雙贏的效果,才能保持長久合作,也就是“一筆生意,要兩頭贏利”。精明的人在商務往來時,往往能夠通過巧妙調整而取得雙贏的效果。年輕人一定要大度,賺錢時不要太狠毒。
萊曼兄弟的故事很能說明雙贏這一技巧所創造的效益。
萊曼兄弟公司,是一家有將近150年曆史的美國著名的老字號銀行。19世紀70年代末期,該公司一年利潤就可達3500萬美元,而它的創業過程富有神奇色彩。
1844年,德國維爾茨堡的一個名叫亨利·萊曼的人移民到了美國,他在南方呆了一段時間後,就同隨後移居美國的兩個弟弟——伊曼紐爾和邁耶一起在亞拉巴馬定居,同時做起了雜貨生意。
亞拉巴馬原來是美國一個產棉區,大部分農民手裡都有棉花,但是冇有現錢。所以,萊曼兄弟積極鼓勵農民以棉花代貨幣來交換日用雜貨。
有些人認為,萊曼兄弟這樣做與商人一貫的“現金第一”的經營原則不符合。實際上,萊曼兄弟的賬卻算得很清楚,他們認為:以物物相交換的買賣方式,不但能吸引那些一時冇有現錢的顧客,而且能擴大銷售量;更重要的是,在以物換物的情況下,他們很容易就能操縱棉花的交易價格;另外,經營日用雜貨本來需要用車去進貨,現在采用了物物交換的方式,就可以把進貨的空車裝滿棉花,還能節省一筆較大專門運輸棉花去賣的費用。這種經營方式可稱作“一筆生意,兩頭贏利”,買賣雙方都有得賺,何樂而不為
在買賣中把握雙贏的技巧,就是萊曼兄弟的精明之處,也是大多數猶太商人采用的手段,從而使得他們的錢越賺越多。
他們這種“一筆生意,兩頭贏利”的賺錢術是符合現代經商原則的。
另外,精明的人賺錢時還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值得年輕人借鑒。
(1)同行非冤家
過去,許多人為了賺錢,總想獨霸市場,一心想著擠垮同行。他們在處理與同行的關係上,不僅信奉“同行是冤家”,而且堅持“三十六行,行行相妒”,多是互相詆譭、互相攻擊、互相欺騙。如今,現代社會的企業,提倡競爭,鼓勵競爭,但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相互推動,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一起發展。
(2)競爭非獨贏
兩軍相爭,你死我活,非勝即敗。在市場競爭中,誰都想勝不想敗。
說市場競爭的各公司是“敵手”,因為他們在彼此競爭中帶有以下性質:一是保密性。競爭者在一定階段一定情況下,都有一定的保密性。二是偵探性。競爭者幾乎都在彼此刺探情報,以製定戰勝對方的策略。三是獲勝性。競爭諸方無一不想勝利,都想獲取一定利潤,讓自己的產品占領市場。四是克“敵”性。假若市場不能容納下全部競爭者時,任何企業都想儲存自己而“滅掉”對方。即使市場能容納下全部競爭者時,他們也還是都想以強“敵”弱。
雖然競爭公司間有點像戰場上的“敵手”,但就其本質來說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公司經營的根本目標是為社會做貢獻,公司的產品是滿足社會需要的,公司賺的錢也被國家、公司和員工三者所用,公司間的競爭手段必須是正當合法的,在這種意義上講,公司之間完全可以相互幫助、支援和諒解,應該是朋友。
在市場競爭中,對手之間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竭儘全力與對手競爭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在競爭中一定要運用正當手段,也就是說,隻能通過質量、價格、促銷等方式進行正大光明的“擂台比武”,一決雄雌,切不可用魚目混珠、造謠中傷、暗箭傷人等不正當手段損傷對手。
在精明人看來,市場競爭是激烈的,同行業的公司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但是,競爭對手在市場上是相通的,不應有冤家路窄之感,而應友善相處,豁然大度。
(3)合作求共贏
其實,“同吃一塊蛋糕”就是市場份額的分配,在無序競爭中,準確地說,是搶蛋糕。摩根說:“競爭是浪費時間,聯合與合作纔是繁榮穩定之道”,正是他組織了世界上第一個金融帝國。洛克菲勒更勝一籌,他兼併近百家石油企業成立的“托拉斯”,曾經一度徹底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工業。
(4)獨特任發展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市場是廣闊的、多元的,一個有靈敏頭腦、精明能乾的年輕人,在已被彆人擠滿的熱門的康莊大道上,不必因為自己受擠而妒火中燒,應果斷地避開眾人,踏上冷僻的羊腸小路,照樣可以經過一番跋山涉水的艱辛,到達光輝的頂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