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自控:如何成為一個冷靜智慧的人 >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冒險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自控:如何成為一個冷靜智慧的人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冒險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冒險

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同樣一件事,因為存在一定的風險,甲經過細算,認為有51%的把握,便搶占時機,先下手為強,因而取勝。乙在謀劃時十分保守,認為必須有90%甚至100%的把握才肯下手,結果坐失良機。

1990年,在溫布爾登舉行的網球錦標賽女子組半決賽中,16歲的南斯拉夫選手塞萊絲與美國女選手津娜·加裡森對壘。隨著比賽的進行,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發現,塞萊絲的最大對手並非加裡森,而是她自己。賽後,塞萊絲垂頭喪氣地說:“在這場比賽中雙方的實力太接近了,因此,我總是力求穩紮穩打,隻敢打安全球,而不敢輕易向對方進攻,甚至在加裡森第二次發球時,我還是不敢扣球求勝。”

而加裡森卻恰恰相反,她並不隻打安全球。“我暗下決心,鼓勵自己要敢於險中求勝,決不能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津娜·加裡森賽後談道,“即使失了球,我至少也知道自己是儘了力的。”結果,加裡森在比賽中先是領先,繼而勝了第一局,後來又勝了一局,最終贏得全場比賽。

每當人們遇到嚴峻形勢時,習慣的做法是小心謹慎,保全自己。而結果呢?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實力,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縮小自己的損失上。正像塞萊絲的經曆一樣,這種人的結果大都會以不應該的失敗而告終。

任何領域的領袖人物,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頂尖人物,正是由於他們勇於麵對風險。美國傳奇式人物、拳擊教練達馬托曾經一語道破:“英雄和懦夫都會恐懼,但英雄和懦夫對恐懼的反應卻大相徑庭。”

我們大家都遇見過一些所謂飽經風霜的成功者,他們似乎什麼世麵都見過,所以總對我們講一些不可做這不可做那的理由。我們剛想到了好主意,一句話還冇說完,他就像消防隊員滅火般向你潑冷水。這種人總能記起在過去某時某地曾有某個人也產生過類似想法,結果慘遭失敗,他們總是極力勸你不要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以免自尋煩惱。

有時,當麵臨某一新情況時,人們往往會回憶過去的失敗,從而花太多的時間往壞處想。有一位女律師不久就要出席法庭辯護。這是她當律師後第一次出庭為人辯護,因此,她感到特彆緊張不安。她不知該給陪審團留下個什麼印象纔好,她總是想:“我不要被人看作無經驗,太年輕,或是太幼稚,我不要他們懷疑到我這是第一次出庭為人辯護,我不要……”這位女律師掉進了“不要”的陷阱裡。“不要”是一種消極的目標,“不要”會使我們不想怎樣卻偏會怎樣,因為我們的大腦裡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圖像,並對其做出反應。

美國一家大印刷公司的經理曾回憶起他與自己公司一位會計員的一次談話,這位會計員的理想是成為他公司的審計長,或者創辦她自己的公司。雖然她連中學都冇畢業,但她卻毫不畏懼。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公司經理提醒她:“你的會計能力不錯,這一點我承認,但你應該根據自己的受教育程度,把目標定得更加切合實際些。”經理的話使她大為惱火,於是,她毅然辭職追尋自己的理想去了。後來她成立了一家會計服務社,專門為那些小公司和新移民提供服務。現在,她在加州的會計服務社已發展到了五個辦事處。其實,我們誰也不知道彆人的能力限度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在他們懷有激情和理想,並且能夠在困難和障礙麵前不屈不撓時,他們的能力限度就更難預測了。

所以,無論做任何事情,開始時最為重要的是不要讓那些總愛唱反調的人破壞了我們的理想。在這世界上愛唱反調的人真是太多了,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列舉出千條理由,來說明我們的理想不可能實現。我們一定要堅定立場,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毫無疑問,勇於冒險求勝,我們就能比想象的做得更多更好。在勇冒風險的過程中,我們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變成激動人心的探險經曆,這種經曆會不斷地向我們提出挑戰,不斷地獎賞我們,也會不斷地使我們恢複活力。

香港企業家陳玉書在他的自傳《商旅生涯不是夢》裡指出:“致富秘訣,在於大膽創新,眼光獨到。譬如說,地產市場我看好,彆人看壞,事實證明是好,我能發大財;反之,我看好,彆人看壞,事實證明是壞,我便要受大損失,甚至破產;如果大家都看好,我也看好,事實證明是對了,則也僅僅能餬口而已。”

世上大多數人不敢走冒險的捷徑。他們熙來攘往地擁擠在平平安安的大路上,四平八穩地走著,這路雖然平坦安寧,但距離人生風景線卻迂迴遙遠,他們永遠也領略不到奇異的風險和壯美的景緻。他們平平庸庸、清清淡淡地過了一輩子,直到走到人生的儘頭也冇有享受到真正成功的快樂和幸福的滋味。他們隻能在擁擠的人群裡爭食,鬨得薄情寡義也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穿上褲子,養活孩子。這種人生是什麼樣的人生呢?而且,這是一種難以逃避的風險,是一種越來越無力改善現狀的風險。

精明的人能計算出冒險的係數有多大,同時做好應付風險的準備,則可以勝算。世界的改變、生意的成功常常屬於那些敢於抓住時機,適度冒險的人。有些人很聰明,對不測因素和風險看得太清楚了,不敢冒一點險,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永遠隻能平庸而已。實際上,如果能從風險的轉化和準備上進行謀劃,則風險並不可怕。

所以,生命運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探險,如果不是主動地迎接風險的挑戰,便是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

有限度地承擔風險,無非帶來兩種結果:成功或失敗。如果獲得成功,我們可以提升至新領域,顯然這是一種成長;就算失敗了,我們也很快可以清楚為什麼做錯了,學會以後該避免怎麼做,這也是一種成長。

事實上,鼓勵嘗試風險的社會環境,有助於培養個人不滿足於現狀、勇於進取的精神,也有利於提高個人對市場變動的敏銳感。一個人往往在冒險並盤算著該做什麼時,成長最快。一位日本專家指出:人類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智慧,也擁有了很多智慧,這能給人以更大冒險的可能性。但是,即使有可能性,也不能斷定所有的人都敢於冒險。

作為青年人,一方麵要通過學習和實驗不斷增長智慧,另一方麵還要永遠保持冒險精神。自卑自憂、謹微小心並不是成功者的品質;裹足不前、舉棋不定,隻能在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被淘汰出局。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