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名人傳記大全 > 第16章 秦始皇——千古第一帝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名人傳記大全 第16章 秦始皇——千古第一帝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秦始皇,名嬴政,生於公元前259年,逝於公元前210年,是中國曆史上首位完成大一統的皇帝,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首個帝國——秦朝。

其在位期間(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的豐功偉績與嚴苛統治,至今仍為世人所津津樂道,評價譭譽參半,被譽為“千古一帝”。



生平概述

秦始皇的生平故事,充滿了權力的鬥爭、征服的壯誌以及改革的決斷,是中華文明史上一段不可磨滅的篇章。

1

早年經曆與親政之路

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於趙國邯鄲,其父為秦國質子子楚,即後來的秦莊襄王。

幼年的嬴政並不知曉未來的命運,直到其父回國繼位,他才被接回秦國。

莊襄王去世後,年僅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由於年幼,政權暫時由相國呂不韋掌握。

這段時期,宮廷內部權力鬥爭複雜,呂不韋與秦始皇的母親趙姬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係,這對年輕的嬴政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然而,嬴政展現出了超乎年齡的隱忍與智謀,他秘密培養自己的勢力,並在合適的時機清除了呂不韋及嫪毐等人的影響,最終在公元前238年完全掌握了國家大權。

2

統一天下的雄圖霸業

秦始皇親政後,立即展開了統一六國的大業。

他采納了李斯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逐一征服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在這一過程中,秦軍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高效的指揮體係,展現了驚人的戰鬥力。

公元前221年,隨著齊國的滅亡,秦始皇宣告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建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麵,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統一。

3

政治製度的創新與實踐

統一後,秦始皇進行了大規模的政治改革,旨在強化中央集權,確保帝國的長治久安。

他廢除了舊有的分封製,代之以郡縣製,直接任命官員管理地方;

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極大地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修建馳道和長城,既加強了邊防,又促進了國內交通網絡的完善。

這些措施奠定了中國大一統國家的基本框架,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4

法製與文化的雙重政策

秦始皇的統治以法治為核心,製定了嚴格的法律,如《秦律》,以期通過嚴刑峻法維持秩序。

然而,這種極端的法製手段,尤其是焚書坑儒事件,嚴重打擊了知識分子階層,導致大量文化典籍的流失,也給秦朝的統治埋下了不穩定因素。

秦始皇雖然追求文化統一,但其手段過於激進,未能妥善處理好文化多樣性與國家統一之間的關係。

5

晚年與身後事

晚年的秦始皇渴望長生不老,派遣徐福等人出海尋仙求藥,但終是徒勞。

公元前210年,他在第五次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享年50歲。

秦始皇的突然離世,加上繼承人問題處理不當,直接導致了秦末的動盪不安,最終二世而亡,漢朝取而代之。

秦始皇的一生,是權力與征服、改革與暴政交織的複雜曆史畫卷。

他的成就與過失,都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曆史長河中,成為後人不斷探討和反思的對象。



主要功績

秦始皇作為中國曆史上的首位皇帝,其主要功績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這些成就不僅深刻改變了當時的社會結構,還對後世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1.

統一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

這一統一不僅在地理上整合了廣袤的領土,還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合,為後世的統一國家模式奠定了基礎。

2.

創立帝製:廢除了周朝的分封製,自稱為“始皇帝”,確立了皇帝製度,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開創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君主**製度。

3.

推行郡縣製: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兩級的地方行政製度,取代了過去的封建領主製度,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國家的凝聚力。

4.

統一製度:實施“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小篆)、貨幣、度量衡,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為後世的文化統一和社會進步打下堅實基礎。

5.

修築長城與馳道: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侵擾,秦始皇連接並擴展了原有的防線,形成了最初的萬裡長城。同時,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馳道係統,加強了各地的交通聯絡,有利於軍隊的快速調動和物資的流通。

6.

法製建設:頒佈《秦律》,推行嚴苛的法律製度,雖然在執行過程中存在過度嚴厲的問題,但為後世法律體係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早期範例。

7.

文化整合與壓製:儘管焚書坑儒事件體現了秦始皇對思想文化的強硬控製,導致部分學術和文獻的損失,但也反映出他試圖統一思想、消除異端、鞏固統治的決心。

秦始皇的這些舉措,無論是在政治體製、經濟管理、文化整合,還是在軍事防禦和基礎設施建設上,都展現了其深遠的戰略眼光和強大的執行力,對中國乃至東亞曆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曆史評價

秦始皇的曆史評價曆來複雜且多麵,既包含對其曆史貢獻的高度讚譽,也不乏對其統治手段嚴厲批判的聲音。以下是對其評價的幾個主要方麵:

積極評價

1.

統一偉業:秦始皇被視為千古一帝,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結束了長期的戰亂,統一了六國,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為後世的國家統一樹立了典範。

2.

製度創新:他創立的皇帝製度、推行的郡縣製、統一的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措施,極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3.

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修築長城、馳道以及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這些工程不僅在軍事防禦、交通網絡構建上意義重大,也體現了秦朝的強盛國力和對國家長遠發展的規劃。

消極評價

1.

暴政苛法:秦始皇的統治手段被批評為嚴酷無情,如《秦律》的實施導致民眾負擔沉重,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征用大量勞役,給百姓生活帶來極大痛苦。

2.

焚書坑儒:這一事件被視為文化浩劫,它不僅破壞了先秦時期的思想多元性,還對儒家學者造成了極大傷害,阻礙了文化傳承,被認為是文化**的表現。

3.

過度擴張:秦始皇的對外征戰雖然擴大了疆域,但也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加重了民眾負擔,為秦朝的短命埋下了伏筆。

客觀評價

客觀評價秦始皇,需要綜合考量其時代背景與實際作為。秦始皇的統一行動符合曆史趨勢,對於結束戰國亂世、促進民族融合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同時,他所建立的一係列製度為後世封建社會的治理提供了基礎框架。然而,其統治手段的極端性和對民間疾苦的忽視,也反映了**統治的侷限性。

因此,秦始皇的曆史地位應是功過並存,他在推動曆史前進的同時,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結語

綜上所述,秦始皇的一生是輝煌與爭議並存的。

他以非凡的魄力和智慧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秦帝國,實施了一係列影響深遠的政治改革。

卻又因嚴苛的統治方式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未能實現其萬世基業的夢想。

無論如何,作為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無疑是中國乃至世界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

秦始皇小故事——《湘山遇風》

有一次,秦始皇出遊南方,乘船行至洞庭湖附近的湘山祠。

湘山,又名君山,位於洞庭湖中,自古以來便是祭祀水神的地方。

正當他的船隊準備通過時,突然間狂風大作,波浪滔天,使得船隊寸步難行,甚至有傾覆的危險。

秦始皇作為一統六國的帝王,從未遭受過如此“挑釁”。

他勃然大怒,認為這是湘山之神在故意阻撓他,挑戰他的權威。

於是,他下令讓士兵們上山,將湘山上的樹木全部砍伐,讓青山變成禿嶺,以此來懲罰山神,顯示自己的無上權力。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