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一年一詞條,開局霸王神力 第二十七章 封賞
-
翌日。
辰時三刻,紫宸殿內香爐青煙嫋嫋,文武百官分列兩側。
趙禎坐在龍椅上,聽著諸臣的彙報。
樞密使、內閣首輔文彥博,手持捷報,緩步出班,聲音沉靜如水:
“陛下,祥符大捷。龍衛軍左廂第一營副指揮使李瑜,率百卒逆擊千餘叛匪,陣斬偽王劉成於陣前,京畿之危已解。”
趙禎早已知道這訊息,現在要做的隻是討論此次的封賞事宜。
冇等趙禎開口,就見一個身穿青袍的年輕禦史手持芴板走出隊列。
“陛下,臣要參首輔文彥博河北剿匪不利,竟讓河北流寇肆虐京畿!”
文彥博下意識地看了一眼樞密副使張浚。
隻見這老者老神在在,目不斜視,似乎對這禦史的行為毫不知情。
河北的亂子,是他和英國公率兵平定,他也因此升任樞密使,並接替範相公成為內閣首輔。
如今河北最大的亂子、自稱東平王的劉成竟出現在京畿地區,他這個平亂者無疑是有責任的。
而這禦史卻不知曉是張浚還是其他閣臣的手段。
如果是張浚,那手段著實低劣了些。
冇等文彥博底子的言官出來反駁。
就見身著紫袍的張浚從最前列走出來:“劉賊之亂,自是有其分說,但恐與文相無甚乾係。當務之急,是先與此戰功臣封賞。”
文彥博不動聲色地看了這張浚一眼,心裡暗自琢磨這老傢夥又打的什麼主意。
他可不會天真地以為張浚是真心為自己說話。
卻見張浚說完,竟當著官家的麵給了他一個笑容。
文彥博心生警惕,卻又不知道這老賊打的到底是什麼主意。
趙禎將二人的神態看得清楚。
他皺了皺眉,微微前傾:“朕已知曉。李瑜年未弱冠,竟有如此膽魄武功,實乃國之棟梁。眾卿以為,當如何封賞?”
樞密都承旨周世謙出列,呈上樞密院的賞格草案:
“陛下,李瑜此戰有三大殊勳:其一,以百餘士卒破千眾,堪稱‘上陣上獲’;
其二,陣斬稱王逆首,斷絕叛軍氣運;
其三,護京畿門戶,免宗廟驚擾。
依軍功製度,當超遷四級,授龍衛軍左廂都指揮使,加封上騎都尉,賜金五百兩,帛三百匹。”
賞格草案乃是周世謙親自擬的,幾乎將賞賜拉到了頂格。
這份草案,周世謙壓根冇有打算在朝會上通過的打算。
大周製度上重文抑武,為了補償武將,對立功武將的賞賜往往十分豐厚。
這不止體現在錢帛上,也體現在官位的升遷上。
文官升官,往往需要經過漫長的考覈,而武將升官,隻要能立功,升官速度幾乎冇有任何限製。
但李瑜的這份賞賜,憑心而論,連周世謙都覺得重了些。
不是在錢財上,更多的是龍衛軍都指揮使這個官位上。
龍衛軍都指揮使乃是從五品武官,統兵數千人。
雖說武官品階的含金量遠冇有文官高。
但屬實提升太快了。
要知道,李瑜入伍至今,尚且不到一年。
上一個擁有如此逆天升遷速度的,還是短短幾年就從小兵升到朝廷樞密使的狄青!
因此,周世謙本來就打的是滿天要價,等堂下諸臣“砍價”的心思。
果不其然,等周世謙一說完,禦史中丞王奎立即站出來反對。
“臣以為不妥!李瑜年未弱冠,驟升正任指揮使,統兵數千,恐開倖進之途,助長軍中躁進之風。”
“況且,祥符之危,本因龍衛軍指揮使牛達開調度失當、副使袁文紹浪戰所致。李瑜雖功,亦屬補過救敗。依臣之見,授其權發遣龍衛軍左廂都指揮使,賞金三百足矣。需待其曆練二年,觀其後效,方可實授!”
戶部郎中晏亨附議道:“王中丞所言極是。國庫近年空虛,北伐在即,不宜因單次戰功而重賞逾製。”
“且武將升遷過速,易生驕矜之心,於國於己,皆非幸事。臣請按常例敘功,授其從七品宣節校尉,另賞銀帛即可。”
仲明遠的父親、禦史仲苗反駁道:“荒謬!陣斬偽王,乃不世之功!豈可以常理論之?若如此功而不重賞,天下將士豈不心寒?誰還願為陛下效死?臣以為,非但應實授都指揮使,更當晉其爵位,賜以殊榮!”
文官們爭先討論著李瑜應有的賞賜。
正當文官們爭得不可開交時。
位於武官最前列的令國公卻道:“陛下,李瑜之功,臣等皆以為然。然則,賞功罰過,須得合乎法度,方顯朝廷綱紀。太祖太宗立下重文抑武之製,非為苛待將士,實為杜漸防微,免蹈唐季藩鎮割據之覆轍。”
他的眼睛掃過樞密副使張浚,道:“李瑜年未弱冠,以一營副指揮使之微末之職,縱有奇功,若即刻超擢為一廂都指揮使,統兵數千,恐非國家之福。”
“此例一開,天下武夫皆知不必循資漸進,但求行險僥倖,博取功名,長此以往,軍心浮動,將驕卒惰,何以製之?”
這話說的文官們都覺得蹊蹺了,畢竟說來說去,李瑜都應該是武官中的潛力股。
為李瑜爭取利益,也是在為武官爭取利益。
趙禎將目光投向英國公:“英國公認為如何啊?”
在朝堂上久久未曾開口的英國公見官家開口,道:“令國公此言差矣!非常之功當有非常之賞!若按部就班,寒了將士之心,將來誰還願為陛下效死……”
令國公冷笑一聲,英國公作為武勳集團的首腦,不體恤自己這個國公也就罷了。
如今竟連個小武官的升遷都要隨文官的意。
怪道英國公幾個兒子都娶的文官之女——恐怕早就投了文官。
其實,張浚並冇有想到英國公會幫自己派係的人說話。
他們之前並冇有提前聯絡。
令國公不等英國公說完,淡然打斷道:“李瑜之才,或可比肩狄青,然正因其年少英才,更需琢之磨之,方成大器。驟登高位,非愛之,實害之也……”
趙禎聽到令國公提起狄青,心中起了幾分漣漪。
對於狄青這個英勇的武將,趙禎心中其實有愧。
當年,諸臣都說要將狄青從中央外放,趙禎實際上是不同意的,認為他是個忠臣。
可他聽到文彥博的一句話“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讓他改了主意,將狄青外放出京。
每每想起,趙禎心裡都會有愧。
如今又有一個英勇的小將橫空出世。
又是同樣的立了大功。
這又是一個狄青嗎?
趙禎沉吟片刻,還是說道:
“李瑜之功,朕深知之。勇烈可嘉,忠勤體國,豈能輕慢?然,諸卿所言,亦不無道理。年少而居高位,確需砥礪。”
“朕意已決:李瑜擢升為權發遣龍衛軍左廂都指揮使,實領本廂兵馬,考績期二年,期滿若無過,即真除。”
“另,超遷其散官至五品定遠將軍,授勳上騎都尉。”
“再加賜黃金二百兩,白銀一千兩,準其殿前行走,另外,忠勤伯爵府之前被收的那處宅子,不是空出來了麼,就賞給他罷!”
此話一出,眾人皆驚,就連提出這個方案的周世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