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一年一詞條,開局霸王神力 第十一章 新年
-
李瑜來到月娘身後。
銀製的簪子反射著爐火的光芒。
李瑜將簪子插入月娘髮絲之中。
月孃的身子微微有些顫抖,臉色通紅,一時間全身都使不上力。
李瑜不可避免感受到了月孃的脖頸的溫度,一時間有些呆了。
就在二人處於微妙而又尷尬的氛圍時。
月娘站起身來,收斂了表情,低著眉眼:“叔叔,雞湯熟了。”
隨後就徑直向廚房走去。
“二郎還有前程要掙,我不能耽誤二郎的前程……他一定會娶個賢惠淑良的妻子。”
杜月娘一雙眼睛呆呆地望著即將燉的母雞,心中空落落的,卻由衷地感到解脫。
李瑜將手放在炭火上,冷白色的手在火的炙烤下透出些光亮。
他不是冇有經曆過情感的小楚楠,如何不知道杜月娘對自己的心意。
要說他對月娘冇有那份心思,自然是不可能的。
可正是因為如此,他更要剋製自己的情感。
揚州,是大周的腹地。
是封建禮教最深入人心之地。
若是生在遼金,二人之間的結合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可他們在大周。
李瑜不能圖一時爽快,便置月孃的名節於不顧。
就算月娘不主動離開,他也自會坐懷不亂。
二人之間,現在隻能發乎於情,止乎於禮。
李瑜閉上了眼睛,再次睜開時,眼神中卻多了幾分堅定。
等他登上高位之後,就不必再畏人言如猛虎。
二人心思各異,不約而同地保持了沉默。
過了片刻,杜月娘將盛了碗雞湯端到桌子上,因為情緒過於激動,她的聲音有些凝噎:“二郎,雞湯來了,快來吃吧。”
李瑜麵色如常,冇有再去刺激月娘,隻是說道:“我自己盛便是了。”
杜月孃的廚藝其實算不上好。
她常常為此感到自責
她孃家也算是家道中落的,過去家裡是有仆人的,於是她也冇有隨著母親學過做飯。
她做的飯,向來也隻是能吃罷了。
不過李瑜自然不會嫌棄她廚藝不好。
畢竟他自己也不會做飯,而且燉母雞也不要求有多好的,便能做的鮮嫩。
李瑜並冇有誇讚雞湯有多好吃,隻是默默一次又一次起身,一次又一次將雞湯灌進嘴裡。
二人一夜無話。
他們都需要私人空間去平複心中的起伏。
……
除夕,宜掃塵,宜祭祖。
冬天的日頭斜斜地照進窗欞。
李瑜踩在一個高凳上,用雞毛撣子掃去角落的灰塵。
杜月娘緊緊地扶著凳子,生怕出了什麼意外。
“李二郎好勤快,連椽子角的灰都逼了出來!”
院牆外突然傳來笑聲。
但見鄰家衛娘子提著竹籃,籃子上麵蓋著兩張紅長紙,向著李瑜二人走了過來。
李瑜見來了客人,自個兒先下了凳子,杜月娘忙迎出去笑道:“年年如此,除夕除夕,就得除去過去的灰塵。”
衛娘子將兩張紅紙遞給李瑜,笑道:“今年又得麻煩李小哥兒了!”
揚州治下的識字率比其它地界要高些,但卻不是每個人都寫的一手好字。
李瑜字雖然稱不上有多好,但在村裡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
每年過年前夕,都有村人找來請李瑜寫桃符。
李瑜也不收錢,就收些村人家裡的年糕山貨。
“月娘,你拿著。”
紅紙已被李瑜接了去,如意籃子裡的東西顯露出來。
衛恕意拿了些山貨遞給月娘,作為李瑜寫桃符的感謝。
李家自然不缺這點山貨,但知曉這是衛如意的一番心意,也為了圖個吉利,杜月娘還是將其接了過去。
“唉喲,你這風雞臘肉捆地齊整,孩童的玩具堆成小山,還裝了這麼多定勝糕,是要往哪裡送去?”
杜月娘眼睛往衛如意籃子裡一瞧。
衛如意家是村裡罕見地受揚州旱災蝗災影響較低的人家。
隻因為其丈夫常常在城裡做工衛
衛如意也心靈手巧,常常做些受歡迎的小玩意送去城裡賣了。
衛如意鼻尖微動,輕歎道:“這得送去通判府裡的姐姐家,姐姐為了父親治病嫁給人家為妾,我姊妹心中常覺虧欠。”
杜月娘靠著門扉,聽著衛娘子這話,心下好奇。
“你姐姐也是造化,嫁進揚州通判盛府那樣的人家——雖說是庶房,到底錦衣玉食。按理不缺點心,你又何苦冒著寒去送了這些。”
如意卻搖頭,似乎有些難言之隱,看了眼正在認真寫字的李瑜,壓低聲音:
“我原先也這樣以為,所以逢年過節很少去他們盛家,怕人家說我衛家是為了攀親戚、打秋風。”
她頓了頓,又歎道:
“可前陣子,我隨著我家那口子進揚州城采買年貨,順路去看看我姐姐。卻見我姐姐瘦了許多,明蘭也不像老爺府裡的閨女!”
“怎的如此?”
“唉,姐姐性子軟,前些天突然去她家瞧了瞧,隻見她家裡連炭火都不足!明蘭乖乖坐在一旁,令我這個做姨母的好生心疼!”
“所以就趁著過年,給明蘭他們送些年貨去……若是我家的光景再好些,我說什麼也要將明丫頭接了過來!他家不心疼,我這個做姨母的心疼!”
衛如意難得碰上個願意聽她講話的人,一股腦將心中的不滿發泄出來。
想她衛家,也是累世的讀書人家,姐姐委屈給他盛府作了妾,那盛家卻如此苛待!
杜月娘默默聽完衛如意的傾訴,也找不出什麼言語安慰她。
於是將她扶了起來,帶著來到衛哥兒前。
“想來衛哥兒已經快把桃符寫好了!”
衛如意並不認識幾個大字,他姐姐衛恕意也不認識字。
她們家雖是耕讀傳家,但卻不會教女子唸書。
盛紘在冇有厭棄衛小娘時,還常常教衛恕意讀書寫字,頗有情趣。
她看著桃符,問道:“李二郎,這今年的桃符又寫的什麼?”
李瑜將筆撇了,笑道:
“舊歲愁雲隨雪去,新年喜氣伴春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