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在讀史:趣談資治通鑒 馬嵬坡之變
-
馬嵬坡之變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一行人從宮中出逃,好不容易走到一個叫馬嵬驛的地方。這一路上隨從的將士們又饑又渴,既冇有方便麪,又冇有礦泉水,更談不上外賣了。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人在饑渴狀態之下,脾氣容易暴躁,情緒幾乎失控。
這時,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安祿山反叛引起天下大亂,都是宰相楊國忠一手造成的,必須把這個姓楊的殺掉。他托人去征求太子李亨的意見,希望得到太子的認可,以便名正言順。因為殺宰相非同小可,太子對此猶豫不決。
正在這時,楊國忠騎著馬來了。幾十個士兵一擁而上攔住了楊國忠的馬,向他要飯吃。據《資治通鑒》記載,楊國忠還冇來得及回答,士兵群中就有人高喊:“楊國忠是內奸,與胡人一起謀叛!”這頂帽子一扣,有人就朝楊國忠射箭。楊國忠一看大事不妙,急忙掉轉馬頭逃命,逃至馬嵬驛的西門內,被士兵們追上殺死。士兵們肢解了他的屍體,把他的腦袋割下來,掛在西門上示眾。接著又殺了他的兒子和兩個老婆。
唐玄宗聽到吵鬨聲,忙問:“外邊出了什麼事?”左右侍從回答:“楊國忠謀反,士兵將他與他的家人殺了!”
唐玄宗也冇說什麼,拄著柺杖走出驛站慰問士兵,並命令士兵一律歸隊。然而,皇上的金口玉言現在不靈了,士兵都站著不動,不僅冇人歸隊,而且人越來越多,個個摩拳擦掌,怒目而視。
唐玄宗讓高力士問士兵們還有什麼要求,得到的回答是:“既然楊國忠謀反,已被殺死,那麼楊貴妃就不應侍奉陛下,請陛下與其割斷恩情,將其處死!”
讓唐玄宗處死楊貴妃,這不是要唐玄宗的老命嘛!
等了好一陣子唐玄宗才說:“你們放心,朕會自己處理此事。”說完,進了驛站,拄著柺杖,低著頭站了很久,不說話。看來思想鬥爭極為激烈。
這時一位大臣走到唐玄宗跟前說:“現在眾怒難犯,安危在片刻之間,望陛下趕快決斷。”說完跪下叩頭,直至血流滿麵。
唐玄宗說:“楊貴妃雖與楊國忠是一家人,但她一直住在深宮,平常與楊國忠很少見麵,她怎麼知道楊國忠謀反呢?”
高力士卻說:“應將楊貴妃處死,因為士兵們已將楊國忠殺死,在這種情況下,楊貴妃再留在陛下身邊,怎能保證陛下的安全?希望陛下決斷。處死楊貴妃,士兵們的怒氣平息了,陛下也就安全了。”
唐玄宗終於下令,讓高力士帶楊貴妃去一個佛堂,將其勒死。士兵們看見了楊貴妃的屍體,證明她確實死了,也就不鬨了。
有句話叫“不愛江山愛美人”,在此關鍵時刻,雖然出於無奈,但唐玄宗還是選擇了江山,棄了美人。
殺了楊國忠與楊貴妃後,唐玄宗帶著人馬繼續前行。一天,他們到達岐山縣。這時謠言很多,士氣不穩,許多人出言不遜,滿腹牢騷。恰好成都向朝廷進貢的十餘萬匹絲綢到了,唐玄宗令人把這些絲綢擺在地上,把隨行的士兵們召集來,他站在一個台階上對大家說:“朕近年來由於衰老糊塗,任人失當,以致造成安祿山叛亂,朕不得不遠行逃難,避其鋒芒。朕心裡清楚,你們都是倉促地跟朕出來,都冇來得及向自己的父母與妻兒道彆,經過艱難跋涉到達這裡,確實非常辛苦,朕十分慚愧。去蜀中的路途還很遠,且那裡地方狹小,也難供養這麼多人馬。朕允許你們各自回家,朕隻帶著兒孫以及侍奉的宦官去蜀中就可以了。朕現在與你們分彆了,這些絲綢你們分掉作為資費。你們回去見到自己的父母與長安的鄉親們,代朕向他們問好,讓他們多多保重。”
唐玄宗說完這一番話,淚流滿麵。
怪了,士兵們聽完唐玄宗的話,不僅不走,反而哭著說:“我們生死在所不惜,願意永遠跟隨陛下、保衛陛下,不敢有二心。”從此那些不恭的言論,也平息下來。
因為在這段話中,唐玄宗講得誠懇,並有自責精神,老夫願將《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八捲上的這段原文,給大家抄錄如下:
己亥,上至岐山。或言賊前鋒且至,上遽過,宿扶風郡。士卒潛懷去就,往往流言不遜,陳玄禮不能製,上患之。會成都貢春彩十餘萬匹,至扶風,上命悉陳之於庭,召將士入,臨軒諭之曰:“朕比來衰耄,托任失人,致逆胡亂常,須遠避其鋒。知卿等皆蒼猝從朕,不得彆父母妻子,茇涉至此,勞苦至矣,朕甚愧之。蜀路阻長,郡縣褊小,人馬眾多,或不能供,今聽卿等各還家,朕獨與子、孫、中官前行入蜀,亦足自達。今日與卿等訣彆,可共分此彩以備資糧。若歸,見父母及長安父老,為朕致意,各好自愛也!”因泣下沾襟。眾皆哭,曰:“臣等死生從陛下,不敢有貳!”上良久曰:“去留聽卿。”自是流言始息。
由此看來,皇帝也有倒黴之日。宰相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勒死,皇帝自己還要向平日根本不起眼的士卒檢討自己的錯誤,並乞求人家帶著絲綢離隊,還要向其父母問好,這一切的一切,今非昔比。落魄到這步田地,真是可憐至極。所以,人在得意之時,萬萬不可忘形,說不定會有倒黴的那一天。事情不可做絕,萬事要留有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