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鄭在讀史:趣談資治通鑒 > 前?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鄭在讀史:趣談資治通鑒 前?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前言

都說曆史是一麵鏡子,但是有的人照,有的人壓根兒不照。在照的人裡麵也有區彆,有人從正麵照,有人從反麵照。好的經驗教訓冇接受多少,反而裝了一肚子壞水。

一個國家有著悠久的曆史,無疑是件天大的好事。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會變成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沉重包袱。在曆史上,我國並未輸在起跑線上。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我們的發展反而大大落在僅有二三百年曆史的國家後邊。

我雖是個凡人,卻喜歡讀點史書。在眾多史書中,我對北宋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比較鐘愛。他是我們晉南老鄉,我在《聊天》一書中,專門把他老人家從書架上請下來,與他痛痛快快地“聊”了一次,這是我鐘愛他的一個原因。同時,老夫認為司馬光是個由“特殊材料”鑄成的人物。他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而揚名,以反對改革與好友王安石決裂而著稱,以編撰曆史钜著《資治通鑒》而不朽。

司馬光受宋英宗的欽點,以他為核心,專門成立了個寫作班子,除他兒子司馬康外,還有“二劉一範”三位得力助手參加。他們遠離鬨市,找了個清靜之處,曆時十九載,終於將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到五代的後周,前後共一千多年的曆史上雜亂無章的“糊塗賬”,小蔥拌豆腐似的理了個一清二楚。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餘萬字。該書完成時,宋英宗已駕崩,宋神宗繼位。宋神宗見到此書非常高興,除獎給司馬光一筆豐厚的“稿費”外,還親自作序,考慮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宋神宗命名其為“資治通鑒”。在長達十九年的著述中,按司馬光的自述:身體疲弱憔悴,老眼昏花,牙齒所剩無幾,精神耗儘,記憶衰退,剛剛做過的事轉身便遺忘,臣的一生精力,全儘於此書。

都說《資治通鑒》是為皇帝寫的教科書,但是《資治通鑒》成書後,我國宋、元、明、清四朝共有六十餘位皇帝,在這些皇帝中,從頭至尾讀過《資治通鑒》者並不多。

我國曆史上有三部偉大的曆史著作:《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而《資治通鑒》則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資治通鑒》寫作的特點是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或者說以時間為“經”,以事件與人物為“緯”。由於我不是研究通史的,所以我的興趣在“目”“緯”之中。我認為許多曆史的經驗教訓,許多深刻的論述,許多生動的故事,許多精彩的語言,大多藏在“目”與“緯”之中。

有人說《孫子兵法》是陽謀論,而《資治通鑒》是陰謀論,是教人耍權術的。我認為,這樣說未免有點武斷。依我看,陽謀之中有陰謀,陰謀之中也有陽謀。如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也有垃圾堆一樣。

我的文言文功底很一般。我讀《資治通鑒》的原著,即便使出很大的力氣也不能完完全全啃下來,隻好藉助譯成白話文的版本。我手頭有好幾種白話本,比來比去,我最喜歡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史存真先生主編的六卷本《白話資治通鑒》。這套書很對我的口味。我的《鄭在讀史:趣談〈資治通鑒〉》所用的資料大多出自這個版本。為了表示對譯者的尊重,我除了要感謝主編史先生外,還特意將該書的譯者丁清俊、方誠、盧書捷、古學林、李耕虞、李雲麗、汪光明、陳海泉、鄭梓、周英、邵熙之、陶筱娉、賈立委、曹路、唐行之、黎春生、謝光義等先生的大名一一列舉,以示對諸位的感謝與敬意。

以上是我的開場白。從現在起,我的《鄭在讀史:趣談資治通鑒》登場獻醜,歡迎諸位多多賜教。

鄭洪昇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